李恪聽著楊政道的話,慢慢地他終於明白了過來。為何唐史之上,作為偽隋王的楊政道竟得善終,甚至就連的子孫被還一度在玄宗朝擔任朝中要職。
若是楊政道自請放於外地,李世民興許還會擔心他有東山再起之心,可能在凝聚實力,可他卻自請躬耕於終南,就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李世民自然就會放心許多。
楊政道之子楊崇禮官至戶部尚書、弘農郡公,其孫楊慎矜官至禦史中丞,父子二人一度掌管太府庫藏,位高權重。
隋朝亡後,楊政道後人還能做到這一步,也算是了得了。
李靖問道:“如此說來,隻要我等應下你的要求,你便會將玉璽交出了?”
楊政道道:“隻要蜀王與大帥點頭,玉璽即刻奉上。”
這時李恪想起了一年多前,李恪初被流放陰山時的場景。
那時楊政道便曾來尋過他,告訴李恪他願意傳國玉璽保全自己的性命。
李恪想起了什麼,問道:“今夜你是自投羅網?”
楊政道見李恪竟然猜到了自己的意圖,笑了笑道:“殿下說的是,頡利本要挾我一同北逃,但我已經逃地累了,已經倦了這種生活,我再也不想做哪怕一日的隋王,所以我便自己偷偷留了下來。”
聽著楊政道的話,李靖知道,楊政道的話說的應當不假。
頡利逃地快,若非楊政道一同逃離的話現在早就出了鐵山了,哪裡還會留在原地,被後續追擊的唐軍擒獲?
其實之前李靖離京之前,李世民也曾與他提及楊政道。
如今大唐已得天下十餘載,漸得人心,所謂的前隋早已被天下百姓所遺忘,現在,在天下人的眼中,大唐才是正朔,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楊政道已經掀不起半點波浪。
李靖道:“你若能將玉璽獻上,我與殿下當向陛下請命,不傷你的性命。”
能決定楊政道生死的,隻有長安的李世民,李靖雖然知道李世民的想法,但也不敢越俎代庖,自己直接答應了楊政道。
“有勞。”楊政道也知道李靖的意思,也為多言什麼,當即道了聲謝。
李恪問道:“卻不知玉璽現在何處?”
楊政道對李恪和李靖道:“二位且隨我來。”
楊政道說著,領著李恪和李靖出了大帳,來到了他原本住著的營帳之中,指著西南叫的一小塊道:“玉璽便藏在此處。”
李靖聞言,麵露喜色,當即對身後的士卒吩咐道:“挖。”
士卒領命,生怕磕壞了玉璽,幾人徒手便挖了下去。
楊政道藏的不深,士卒挖了不過片刻,便從土中掘出了一個外觀質樸的木盒,士卒從衣袖將木盒上的泥土擦拭乾淨,放到了他們身前的桌案上。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簡單的木盒,裡麵裝著的竟是這天下最為珍貴的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