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一道,最要苦熬的功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日荒廢不得。
李恪隨秦叔寶習武,抑或是在秦府校場,抑或是在王府校場,半日不綴,轉眼間,兩年時間已過,李恪已是一十四歲。
這兩年李恪倒是安穩了不少,除了楚王府,岑府,秦府,還有皇宮,李恪連東西兩市都去地很少,隻是顧著學文習武。
貞觀六年初,元日十五。
既為賀天下承平,又為記上元佳節,皇帝李世民於承慶殿設宴,邀諸妃及皇子、公主共聚。
承慶殿位於太極宮西北向,皇帝李世民與長孫皇後並桌麵南而坐,坐於大殿正中的上首。
太子李承乾坐於李世民的左手邊,李恪緊鄰著李承乾,坐於次席,在李恪的下首,則是魏王李泰、四歲的晉王李治、燕王李佑,還有梁王李愔等一眾皇子。
而在李世民的右手邊,貴妃楊如意領著年僅四歲的高陽公主坐於首席,次席則是淑妃韋珪帶著十皇子申王李慎,接著便是燕賢妃,陰妃和以長樂公主李麗質為首的一眾公主。
大宴未始,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都是一副少年老成模樣,端著坐在席位之上,不苟言笑。
許是因為坐在太子和魏王之間,也許是因為李恪的勢頭和威脅,太子和魏王兩人總是時不時地悄悄撇著頭,看上李恪一眼。
李恪習武數載,雙目機警,自然看得出這兩人的小動作,不過李恪卻也對他們的舉動不以為意,他自己反倒對坐於李泰之後的晉王李治更感興趣。
誰能想到,小小的一個,年僅四歲,比他們小了整整十載的李治竟會成為未來皇位之爭的最後贏家,笑到了最後,倒是他們這些現在鬥得你來我往的兄長,最後死的死,輸地輸,沒落下什麼好下場。
隻不過這一世,李恪卻不會叫這種情況再發生。
因為現在的他不止為他自己,也是為了他的母妃、愔弟,小高陽,還有追隨他的一眾臣子。
片刻之後,眾人儘數落座,大宴便正式開始。
“朕平日忙於朝政,甚少顧及妻兒,今日乃上元佳節,難得閒暇,特設下此宴,闔家共聚。來,隨朕舉杯共飲。”李世民坐在大殿之上,看著殿下坐著的妻兒,舉杯道。
大殿中坐著的眾人聞言,紛紛舉起手中的杯子,杯中或酒,或蜜水,或茶湯,也都一飲而儘。
眾人落杯,此時太子李承乾站起身子,對李世民道:“我大唐能有今日太平,萬離不得父皇之功,兒臣為父皇賀。”
李承乾之言方落,坐在李恪下手的李恪和李泰相視一眼,也都站起了身子,隨著李承乾後麵拜道:“太子阿兄所言極是,兒臣同為父皇賀。”
李世民看著殿中站著的,自己最為年長的三個愛子,臉上掛起了難掩的笑意。
李世民對站著的三人笑道:“你們兄弟一片赤忱之心,朕是看在了眼中,不過你們賀地卻是早了些,半個時辰前朕剛自西北線得到消息,你們可能猜出是何事?”
李恪聽著李世民的話,陷入了思索當中。
西北一線,西域諸國不少,但能被視作大唐之敵的無非有二,西突厥和吐穀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