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耿直,但也不是胡攪蠻纏之人,李世民的一番話,倒叫他愣住了。
李恪不同於尋常皇子,少時便有功績在身,對百萬關中百姓更有活命之恩,這些功勞是魏征萬萬不敢,也不會去抹殺的,他一時間倒不知該如何回話了。
不過魏征到底是頭犟驢,雖然不知該如何回李世民的話,但既是他認定的事情,他便不會退讓半步,魏征站在大殿之中,雖無話可說,但是臉憋地通紅也未退讓半步。
一旁的李恪看著大殿中的君臣,其中心中已有揣度。
今日之局,雖是太子黨借白虹貫日異象發難,但此事絕非於誌寧臨時起意,必是早有思量的結果,所謂白虹貫日不過是他們借來的由頭罷了。
就算沒有今日的白虹貫日,也會有其他事情,他們想發難,多得是機會。
至於長安,李恪倒也不是非留不可。
當李恪在春明門外聽了阿史那雲的話,那時的李恪已經動了離京的心思,他回府也已同岑文本、王玄策做過商討,外放出京,他倒也並非無法接受。
隻是李恪知道,被逼出京,和自願出京去全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而他,便是要給李世民這種感覺,他李恪是被這群與太子親善的大臣逼出京的。
當眾臣在同李世民爭辯之時,李恪並未出列,而是在一旁不動聲色地看著熱鬨。
當大殿中的局勢陷入僵局的時候,李恪知道,自己出麵的時間到了。
李恪突然出列道:“啟稟父皇,今日之事皆因兒臣而起,兒臣絕不敢教父皇為難,兒臣自請外放,還望父皇恩準。”
李恪之言一出,李世民先是一陣驚詫,緊接著眼中閃過一絲溫熱。
自古以來,唯長安最是繁華所在,凡大唐皇子,無一不是死皮賴臉地想留在長安享樂,唯李恪一人自請出京。
但此時此景,李世民看著李恪麵色頹然的模樣,那裡是自願出京的該有的樣子,分明就是被群臣逼地無奈,又不忍他為難,這才甘願退讓,自請外放的。
多麼純孝曉事的孩子。
武德九年,李恪自請為質,而如今七年過去了,李恪還如此,李恪從頭到尾考慮著的都是他這個父皇。
李世民低頭看著李恪,不忍地問道:“恪兒,白虹貫日一說,與你無乾,你大可不必往自己身上攬。”
李恪抬頭看了眼李世民,眼中雖帶幾分委屈之色,但卻仍舊強打笑顏道:“兒臣早聞揚州景色綺麗,早欲前往一觀,今日難得有如此良機,還望父皇恩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