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這麼自做自然不是因為跟李泰兄弟情深,而是另有所圖。
李恪雖身不在長安,但卻不想看著李承乾閒著,留著同樣野心勃勃,又極得李世民寵愛的李泰在京,也算是給李承乾留個絆子。
更何況李恪護著李泰在長安,也能給李世民留下兄友弟恭之象。
也不知一旁聽著的楊妃是不是已經猜到李恪的意圖,李恪的話音剛落,楊妃便道:“此事已成定局,便不必多提了,你此次南下,娘有一事想托付與你,你仔細聽著。”
李恪道:“阿娘隻管吩咐。”
楊妃問道:“你此往揚州,可是出潼關,過洛陽,自運河南下?”
李恪回道:“正是。”
楊妃道:“你自潼關往洛陽,必過弘農,弘農楊氏是娘的娘家,娘自打嫁於陛下便再未回過弘農,娘已同楊氏族老通過書信,此番你過路弘農,便代為娘去祖祠上柱香吧。”
李恪聽了楊妃的話,心中一動。
弘農楊氏,關西巨閥,可以媲美關中韋杜的世家名門,無論朝野上下,都有著極高的威望。
弘農楊氏起自西漢,至今已傳近千年,雖不入七宗五姓之列,但論實力,絕不在七宗五姓之下,可謂天下世家翹楚,海內景望。
李恪與李承乾相比,除了名分,最大的差距便是在世家門閥的支持。
在文教未普,科舉尚未大興之前,天下士族仍舊能與皇權半分天下,有著極大的話語權,甚至就連大唐的建立都與世家門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恪少時北上,曾救關中百姓於水火,在百姓之中威望甚高,但關中和隴右的世家門閥卻不買李恪的帳,偏偏與李承乾走的極近。
而當今天下,若論世家門閥之力,最為強勁的莫過於有開國之功的隴右門閥,其次便是山東世家了,可李泰為魏王,封於洛陽,故而山東士族,心向李泰者甚多,並不買李恪的帳。
李恪要想同李承乾抗衡,隻能選擇拉攏以蕭氏為首的江南世家。
因李恪與蕭皇後有恩,李恪之師亦是江南名門子弟,故而李恪想要拉攏江南世家倒非難事。
隻是自打南北朝侯景之亂後,江南世家的實力便大打折扣,光是靠著江南世家的那些文臣,想要與李承乾對抗自非易事,若是李恪能拉攏弘農楊氏為己用,那他的手中便多了一塊重要的籌碼。
李恪看著楊妃,已經猜到了楊妃的用意,麵露激動之色。
楊妃看似不顯山不露水,不經意間已經為李恪想了這般許多。
李恪當即道:“兒定當代阿娘前往楊氏宗祠祭拜,不浪費阿娘一片苦心。”
楊妃看著李恪頗顯激動的模樣,摸了摸李恪的頭頂,憐愛地笑道:“多大的人了,怎的還不甚穩重,做事毛毛躁躁的。”
李恪笑道:“阿娘勿怪,就算兒臣將來娶妻生子了,阿娘的麵前仍是孩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