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拉攏薛延陀乃是兒臣之意,此番薛延陀複叛,兒臣難辭其咎,兒臣願統兵北上,解定襄城之危,將功贖過,還望父皇允準。”
李恪之言在大殿之中回響,殿中眾人的臉色,已經陰晴不一,但其中還是覺著頗有趣味的居多。
北結薛延陀,已破突厥,這確是李恪的意思,當初突厥強盛,大唐獨與之敵難言必勝,李恪建議拉攏薛延陀,由鐵勒九部自磧北出兵,襲擾頡利背後,斷其糧,擾其兵,前後至少幫大唐牽製了三成突厥士卒,為大唐平滅突厥出力甚多。
李恪建議李世民北結薛延陀,無論什麼時候,怎麼看,都是有功無過,但李恪卻偏偏在此事以此事為罪,請求統兵北戰,殿中的群臣也大多知道李恪的心思。
恐怕李恪請罪是假,想統兵北上才是真。
唐軍好戰,朝中將領更是如此,薛延陀北犯,朝中諸將中躍躍欲試的不知多少,隻待李世民出言相詢,便要即刻請戰了。
可他們哪裡想得到,李恪的動作竟這般快,李恪不過開口問李恪的看法,李恪便就順勢請戰,著實出乎眾將意料。
不過這北定薛延陀的戰功不知多少都在眼巴巴地看著,李恪雖先開了口,可旁人又豈會坐視,李恪話音不過才落,一旁的宿國公、左領軍大將軍程知節出列道:“當初北平突厥,楚王有功無罪,又何來戴罪立功之說,更何況區區薛延陀,豈勞楚王大駕,末將願領兵北上,還望陛下準允。”
今歲初,大唐以西海道總管段誌玄為帥,率樊興、契苾何力、薛萬均等眾,統軍三萬西征吐穀渾,那時的程知節便因身子不適未能從行,現在的程知節身子轉好,早就憋了大半載了,如今得此良機自然急於請戰。
有程知節帶了頭,朝中眾將又紛紛站了出來,請戰薛延陀,才剛剛安靜下來的大殿又紛擾了起來。
其實關於統兵人選,李世民早有屬意,李世民壓了壓手,示意眾人靜下,而後又對長孫無忌問道:“輔機,你是兵部尚書,你可有人選?”
大唐朝中重臣,最不懂李世民心意的是侍中魏征,而最懂李世民的心意的便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乃李世民內兄,少年相識,相交二十餘載,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的時間最長,自然也最善揣度李世民的心思。
有時李世民在朝堂上詢問長孫無忌的意思,未必是真的在問長孫無忌的意思,而是想借長孫無忌之口說出自己的心思。
而且長孫無忌和李恪不和,薛延陀又不是非李恪不可定,故而長孫無忌也不願李恪北上,立下此功,於公於私,長孫無忌都要另舉旁人。
況且定襄城乃陰山要塞,薛延陀兵圍定襄城,李世民豈能不知其中之危,可李世民卻不先提退敵之事,而是先問退敵後如何處置薛延陀,自然是已經有了主帥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