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兵貴神速,李世民行伍出身,亦是當世名帥豈能不知這個道理,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坐得住,隻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李世民中意的主帥已經到了北線,或者說他本來就在那邊。
長孫無忌想到了這些,於是開口道:“回稟陛下,我大唐幅員廣闊,良將如雲,薛延陀大度設不過小患,若要退敵,又何必自京中遣將,北線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襄州都督張公瑾、朔州都督蘇定方,俱是良將,可敗大度設。”
長孫無忌的話正和李世民的心思,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笑道:“輔機之言甚是,如此便依輔機所諫,以李績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為通漠道行軍總管,三路齊出,各領本部人馬北上,解定襄城之圍,誅大度設賊軍。”
李世民口中所用不是退字,而是一個誅字,顯然也是動了怒意,無論薛延陀何意,李世民都要殺一儆百,讓已經安寧數載,漸漸有些忘乎所以的草原部族見見血,讓他們知道誰才是他們的主子。
隨著李世民一聲令下,北征的將領已然敲定,李恪的心中多少有幾分失望。
其實李恪此次請命領軍北上,倒也不是為了這退敵之功。李恪本就有大功在身,多了還是少了這一份退敵的功勞於他所礙不大,李恪圖的就是北上之機。
揚州雖是富庶,但遠在東南,非但距天子千裡之遙,而且軍備不興,若是尋常親王居之,榮華富貴,自是極好,可李恪誌在儲位,久居揚州總歸不是辦法。
李恪此番自請北上不過是個借口,李恪相中的不是軍功,相中的是並州,是並州治所太原。
眼下北邊的局勢李恪很清楚,自大唐北伐突厥大勝後,大唐於外的局勢便由守轉攻,從貞觀四年至今,大唐境內雖是國泰民安,但大唐邊線卻戰禍四起。大唐兒郎南征北戰,突厥、吐穀渾、吐蕃、西域諸胡、遼東各部,短短三載有餘,大唐的邊線外拓千裡,兵威淩於天下。
大唐外戰,雖說是勝多敗少,遠揚國威,但大唐畢竟立國不過十餘載,又是自亂世中得的天下,根底尚淺,縱是大唐男兒好戰尚武,但連年征戰,大唐的糧草和軍備終究是吃不消的。
李恪知道,以大唐眼下的家底,支持段誌玄在西北和吐穀渾相爭尚可,但薛延陀雄踞漠北,非吐穀渾可比,大唐要滅薛延陀,非十萬大軍不可,而動輒十餘萬大軍的滅國之戰,眼下大唐的國庫是撐不起的,所以此次北上,絕不會是大唐和薛延陀間的決戰。
李恪若是此次能掛帥北上,便可擇機留於並州,以謀劃薛延陀之名經略河東,以太原為基,觸及東西兩都。
並州和揚州軍事首官雖都是掛大都督銜,品級不相上下,但並州大都督坐鎮太原,太原乃大唐北都,龍興之地,非是揚州可比,且並州距離關中頗近,快馬加鞭不需兩日便可至,若是京中有變,李恪也能速至。
李恪雖人還在殿中,但他已經下定了決心,如此難得的良機,無論如何,李恪都要想個法子,先去了並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