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看著長孫衝一本正經的模樣,臉上倒是緩緩露出了幾許笑意。
長孫衝雖和其弟長孫渙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但長孫衝的性子卻和長孫渙全然不同,長孫渙紈絝、跋扈,叫人生厭,可長孫衝卻性情敦儒謙和,頗有古名士之風。若非其父是長孫無忌,李恪倒還真有同他深交的意思。
李恪道:“這詩確有未儘之意,不過現在說來還是言之過早,難免有驕縱之嫌,還是待功成之後再行補全吧。”
“如此也好,那臣到時再向殿下請教。”長孫衝拱了拱手,應了下來。
李恪和長孫衝之父長孫無忌雖然政見不和,但兩人都還年少,年紀又相仿,既然已經開了頭,自然也能說得上話。而且長孫衝談吐不俗,言之有物,對並州軍務顯然也是下了功夫的,兩人邊走邊聊,不多時便也就到了雲中城下。
當李恪一眾到了城外時,駐於城中的一眾將領早已在城外等候多時。
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襄州都督張公瑾、朔州都督蘇定方,還有檢校雲州都督喬師望,四人立於最前,身後站著的則是與戰的各府屬官和統軍。
“末將拜見大都督!”李恪方至城下,一眾人等便齊齊俯身拜道。
李恪連忙下馬,走到站在正中李績跟前,抬手扶起,道:“眾位將軍快快請起。”
“謝大都督。”眾人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此番出城迎候李恪眾人,真正能同李恪說上話的無非就是長史李績和三位都督,旁人都是陪襯而已,而就在這領頭的四人中,朔州都督蘇定方乃李恪舊部,曾為李恪近衛,隨行漠北,自然和李恪最是親近。
但也正因蘇定方是李恪心腹,蘇定方也未曾急著上前說話,倒是早年便和李恪有幾分交情的襄州都督張公瑾當先開口道:“時隔八載,不想今日又同大都督相見於雲州,大都督可比當年更添幾分英武啊。”
貞觀四年時,張公瑾便曾為李靖副將,參與突厥之戰,那時張公瑾便同李恪相識,也算有些交情了。而且當初定襄城之戰,頡利以死相挾,命李恪陣前勸降,時年僅十二的李恪能以大義為重,說出那句“大唐隻有戰死的李恪,沒有投降的皇子”,張公瑾便對李恪很是敬重,直到今日。
李恪笑著回道:“張都督也是風采依舊,更勝當年。貞觀四年突厥之戰,張都督昔年音容似還在眼前啊。”
張公瑾也笑道:“那時殿下尚是少年,誰曾想,不過四載,末將便在大都督麾下了。”
“哪裡,哪裡。”
李恪先是謙虛了一聲,而後拱了拱手,對身前的四人道:“本王雖是出自行伍,但在邊州領軍還是初次,若有不到之處,還望諸位多加指點。”
四人聞言,也齊齊拱手道:“我等自當輔弼大都督,共定北事。”
說完,算是東道主的檢校雲州都督喬師望抬了抬手,對李恪道:“天色不早了,城外風寒,還請大都督進城說話。”
“也好。”李恪應了一聲,當先進了雲中城。
李恪進城中,原本城外迎候的眾位統軍也都齊齊散去,隻留下了李績等四人跟在李恪身後。
寒暄之後,李恪最是關心的自然還是戰事,李恪一麵走著,一麵對李績問道:“李總管,眼下定襄城局勢如何,大度設現在何處?”
李績回道:“定襄城之圍已解,但但有一事末將拿不得主意,還需大都督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