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百戰,乃有江山,大唐本就是馬背上得的天下,再加之貞觀年間,大唐立國之初,朝堂內外更是名將如雲,如繁星般璀璨。
凡大唐武臣,官在一州都督亦或是爵在郡公及以上的,無一不是戰功累累,名鎮一方,但就在這漫天光華中,卻有三顆最是璀璨,最是耀眼的星辰。
一個自不必說,便是立國首功,百戰定唐的皇帝李世民,另外兩個便是名列武廟十哲,以武入相的名帥李靖和李績。
若論戰功,論名望,眼下的李績似乎還不能同平滅突厥、聲望如日中天的李靖相提並論,但李恪卻很清楚,李靖年邁,身子已不比往年康健,待數載後,李靖退下,大唐軍方便當以李績為冠,執天下牛耳,無可出其右者。
李績是李靖的門生,曾隨李靖習兵法,但李績從李靖身上學到的不隻是兵法,還有李靖的處事之道,甚至論及明哲保身之能,李績恐怕還在李靖之上。
李績貞觀元年為並州都督,貞觀四年以平突厥之功拜並州大都督,為並州首官,官任一載,而後轉為並州大都督府長史,但並州大都督李治卻因年幼不曾之官,故而李績還是實際上的並州首官。
李績在並州主政八載,還有何事是他拿不來的主意?
李恪一聽李績所言心裡便有了揣測,李績不是拿不得注意,而是李績不想也不敢拿這個主意。
李恪問道:“哦?不知何事竟叫李總管如此為難?”
李績回道:“定襄城乃堅城,薛延陀圍之不下,又受我大唐內外夾擊,故而潛逃,撤出了定襄和白道川,但卻在諾真水結陣固守,末將不知當不當攻。”
果然,李績之言一出,李恪便在心中輕聲歎了出來。
李世民聖旨所下,是命李績解定襄城之圍,但如今薛延陀大軍已退,定襄城之圍已解,李績已然可以交旨。
可關於諾真水的安排,是否要誅殺首惡,是否要同薛延陀徹底撕破臉,李世民並未在聖旨中言明,事關兩國,乾係重大,李績行事一向謹慎,也不敢擅斷。
若是沒有李恪這個新任的並州大都督,這個自然是李績要去頭疼的問題,可如今李恪來了,這個心便不必李績去操,這個乾係也不必李績去擔,李績自然樂得去向李恪請示。
李績是個武臣,但卻不似尋常武臣那般耿率,甚至李恪覺著李績竟好似泥鰍那般滑不溜手。
開疆僻壤,無堅不摧,李績之能毋庸置疑,可想把李績這把劍握在手中,卻著實不易。
李恪問道:“可是大度率軍在諾真水駐守,莫不是欲據諾真水為己有?”
李績回道:“大度設狼子野心,以往尋機來諾真水圍獵也不是一兩次了,恐怕正有其意。”
李恪聽著李績的話,點了點頭,李績雖未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李恪從李績口中“狼子野心”四個字,已經知道了李績的態度,這一仗,李績是想打的,否則李績不會如此厭惡大度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