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大度設諾真水兵敗,擔心本王和夷男追責,便是趙德言出策,勸大度設遠走金山,另立門戶的。”
王玄策聞言,思慮了片刻,對李恪道:“眼下殿下坐鎮河東,經略北地,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不管是薛延陀還是大度設,敗亡不過都是時間上的事情。趙德言如此機敏,又擅保身之道,不可能看不清大勢,若是如此說來,這冊子多半是真的了。”
李恪問道:“先生以為這本冊子如何?”
王玄策聽著李恪的話,後背不禁泛起了一絲冷意,對李恪道:“這本冊子乃是北地許多世家門閥的催命符,這冊子所載若是傳了出去,恐怕整個河朔都該掀起一陣腥風血雨了。”
李恪一拍桌案,怒道:“不錯,當初本王在北地為質時,這些世家門閥子弟為保家宅安寧,竟在背地裡勾結頡利,與我大唐北敵交好,暗地裡送上了這般多的財貨資敵,若非本王看了這些東西,怎敢相信。”
聽得李恪的話,原來趙德言給李恪的冊子中所書竟是當年突厥鼎盛,威淩天下時,河朔一代各家世家門閥和地方豪強私下贈予突厥頡利可汗的財貨。
自打隋末亂世,中原戰亂,群雄逐鹿,隻顧內耗的中原和草原部落的強弱便出現了極大的逆轉,中原弱而草原強,突厥兵力之盛冠絕天下,甚至就連剛剛自太原起兵的李淵都要向突厥稱臣求和,以謀求發展壯大的時間和空間。
不過李唐向突厥稱臣也不過是權宜之計,突厥故強,但自打李唐崛起關中,漸得天下後,便也就不再向突厥屈膝,入了武德年後甚至兩國常年攻伐,互有勝負。
可大唐雖然不再向突厥稱臣,但在貞觀四年,大唐北伐之前,突厥兵力依舊是強於大唐,尤其武德九年末,突厥大軍甚至一度兵臨渭水,險些破了國都長安。
大唐河朔一帶的世家,尤其是突厥南下必經的河東,許多世家門閥為求自保,仍舊私下與突厥交好,未免將來突厥大軍南下,禍及家門。
而李恪手中的冊子,便是當年趙德言奉頡利之命掌管,記載著自武德三年頡利稱汗以後,至貞觀四年大唐北伐之前,其間十載河朔世家送於頡利的財貨。
王玄策道:“百年國朝,千載世家。這些世家子,視家重於國,向來如此,殿下倒也不必太過訝異,隻是我沒想到,河朔一代私下勾結突厥的世家竟這般多,幾乎占了近半數。當年若非陛下以雷霆手段速平北地,萬一拖地久了,大唐內有蠹蟲,當真是勝負難料。”
李恪歎了口氣道:“不錯,北伐之戰幸得藥師公掛帥,出奇兵速定北疆,否則有這些販國保家之輩在,那關係大唐國運的一戰,還當真是難言勝負。”
王玄策看著李恪的模樣,問道:“看冊中所載,就連上黨苗氏、平陽敬氏都在其中,殿下手中的冊子可是一把利劍,若是用的好了,可披荊斬棘,若是用的差了,說不得還會傷了自己,不知殿下準備如何處置此事?”
李恪道:“本王請先生來此就是想問問先生的意思,先生以為該當如何?”
王玄策對李恪笑道:“那要看殿下是想做魏武,還是想做漢武了。”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想了片刻,問道:“不知魏武和漢武有何不同之處?”
王玄策回道:“殿下若想做魏武,便可將此物銷毀,而後借故將消息傳將出去,可收買人心,殿下若想做漢武,便需將此物密留不發,擇機而動,或罪殺,或威逼,若是用的恰當,也可成大事。”
李恪想了想,思慮了片刻,回道:“那些世家子,多有重利而輕義之徒,未必會真買本王的賬,曹操之道恐怕未嘗可行。本王是庶子,欲行大事不可遵常理,本王願效劉徹之法,密留不發,以待日後或可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