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淩煙閣(2 / 2)

庶子奪唐 江謹言 3663 字 9個月前

李恪道:“父皇所言極是,短短一歲時間,連逢變故,確叫人心中悲泫。”

李恪說著,想起了溫彥博,心裡也不免有感,低下了頭去。

而就在李恪低下頭之後,突然心中一動,又想起了什麼,對李世民道:“兒臣有一法,或可解父皇憂思之苦。”

李世民好奇地問道:“死者不可複生,你能有什麼法子?”

李恪回道:“死者雖不可複生,但卻可留像於天地間,父皇何不命宮中畫師繪開國功臣畫像,等人大小,懸於一處,便可時常觀之,既可表父皇懷念之意,亦可表彰眾臣之功,叫後者奮進,為國效力。”

李世民聽著李恪的話,眼中頓時一亮,李恪所言倒是他此前從未想過的,也正和他的心意。

對於有功之臣,李世民從來不吝賞賜,若是真如李恪所言,懸像表功,到時也必是一段佳話。

李世民問道:“倒也不必宮中畫師,我大唐論丹青之道,無出將作少監閻立本之上的,由他來作畫,定可複現諸臣神韻。隻是這懸畫之地又該選於何處,這懸畫之地也是有講究的,若是偏遠了難顯恩德,懸於正殿又有些不妥。”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既是便於父皇追思老臣,自然便利才是緊要,在太極宮東北向三清殿旁有一處淩煙閣,既便於父皇前往,又在宮中,彰顯尊貴。”

李世民點了點頭,滿意道:“好,就是淩煙閣,劉秀有南宮雲台閣,有雲台二十八將,那朕也有淩煙閣,有淩煙閣功臣,如此可與之媲美了。”

李恪道:“確是如此,這淩煙閣還可留於宮中,隨我大唐曆代君王傳下去,往後凡後我大唐每代功臣,於國有大功者,儘可留名繪像於閣中,供後世景仰。屆時凡我大唐文武之臣,皆以留名淩煙閣為無上尊榮,爭而為之,如此我大唐興矣。”

李恪這麼一說,李世民的興致越發地重了,李世民搓了搓手掌,大有立刻動手的意思。

李世民問道:“恪兒以為這入淩煙閣的人數在多少為宜?”

李恪回道:“人數不可多,多了過濫,反為不美,東漢雲台有二十八將,西漢麒麟閣有十一臣,咱們的淩煙閣便取中間之數,二十四便好。”

二十四人之數,比之麒麟閣十一人要多,比起雲台二十八人又少,既不顯得泛濫,也不顯地吝嗇,確是個好數字。

李世民當即應允道:“好,那就二十四之數,再過幾日正是中秋佳節,朕欲在麟德殿設宴,宴朝中四品及以上文武官員,到時朕便在宴上宣布入淩煙閣的人選。”

李恪道:“雙喜同至,如此便是極好了,隻是關於入淩煙閣之人父皇還需與諸位宰相先行議定,否則到時怕會生了亂子。”

李恪的擔憂李世民是知道的,大唐有立下大功的郡王、國公五六十人,但能進淩煙閣的卻不過二十四之數,如此殊榮,又人多而位少,到時難免相爭,李世民自然需在此之前擬好名單、位次,商議清楚,否則大宴必定生亂。

李世民讚同道:“好,此事便有你來主議,先大致定個章程於我,五日後在政事堂與諸位宰相商議。”,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