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朝天子(1 / 2)

就這樣,到了第三天,寇釐帶著寇淑、荀淑前往東觀,荀淑雖暫時不能入內,但也有一個好去處,鄧騭的弟弟鄧京是郎官,在光祿勳官署任職,能夠與鄧氏子弟接觸也對荀淑大有好處。

這一路上,寇釐不斷教導女兒和荀淑認識經過的各個衙門官署,並解釋其各自的職責,寇淑也終於見識了洛陽宮廷的森嚴。

漢洛陽是在周公打造的洛陽城基礎上建設的,北為邙山,南為洛河,分內外城,普通老百姓多住在外城,權貴住在內城,不過權貴大多在城外有彆墅莊園。

洛陽城的防禦有四道體係,第一道是駐紮在洛陽城外的北軍五校尉,把守洛陽十二個城門的城門校尉以及負責街道和皇宮宮城外圍治安的執金吾。

第二道是衛尉下轄的公車司馬令、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右都候、宮掖門司馬等,這些人馬負責宿衛皇宮宮城。

第三道則是省外宮殿宿衛,也就是光祿勳下轄的東漢郎衛係統主要包括五官、左、右三中郎將;虎賁、羽林中郎將和羽林左、右監所屬各部分,共為七署。

其中,五官、左、右中郎將之署合稱“三署”,不過到了東漢時期,三署郎的宿衛作用漸由部分宦官和虎賁、羽林所奪,這些郎官變成了掛職,安排那些有能力的後備官員,皇帝時不時招見他們加以考核。

而最後一道,也就是第四道省中宿衛職官,則控製在宦官手中,有黃門令、中黃門、掖庭令和永巷令等,太後宮、皇後宮和東宮的宿衛職官亦屬省中宿衛職官之列。

而在宮廷之中,皇帝和太後分居兩宮,皇帝在南宮,太後就在北宮,皇帝若是在北宮,太後就在南宮,也都各有一套人馬,中間通過一條複道連接。

搞清楚了這些,寇淑也徹底明白過來,為什麼東漢那麼多外戚專權卻沒有出現篡位,為什麼漢宮多政變,宦官地位不斷提升,但卻撐了兩百年,原因就在這巧妙的政治平衡中。

外戚基本都是開國元勳之後,在中央和地方擁有龐大的勢力,皇帝年幼時,外戚一旦被任命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就可以迅速控製住局麵。

不過外戚對軍隊的控製很薄弱,中央軍分成多股力量,其高級將領如校尉、中侯多用士人,負責監督,而實際掌握軍隊的各部司馬又都是精心挑選的將領,這些人隻認尚書台的詔書。

即便外戚貴為大將軍,又可以任命一堆軍官,也不可能麵麵俱到,加上外朝和尚書台的士人牽製,外戚想完全控製中央軍難度非常大。

偏偏宦官掌握著宮廷,負責決策的尚書台又在省中,所以皇帝完全可以依靠宦官的支持控製尚書台,從而一紙詔命乾掉執政的外戚集團。

宦官雖然控製著內廷,但外朝是士人,尚書台負責做事的又是士人,不允許使用宦官,宦官隻能通過爪牙發揮作用,即便專權也十分有限。

外戚和宦官都有權限,皇帝隻要做好平衡,就可以控製中樞,而控製行政權的士人雖然擁有龐大的影響力,但沒有兵權,隻能做執行的活,想騎到皇帝頭上還是很難。

這一套體係的平衡做得非常好,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也逐漸出現了,一旦外戚和宦官勾結起來,皇帝必然被架空,跋扈將軍梁冀這等控製朝堂二十年的大外戚能出現,必然聯合了一大堆宦官。

若是皇帝的兩條腿外戚和宦官打架,士人們又會乘機做大,這些人和外戚集團又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往往會想儘一切辦法乾掉底層出身的宦官集團。

這種鬥爭越來越激烈,到了桓靈期間登峰造極,引發了一連串政變和兩次黨錮之禍,但即便如此,漢廷還能勉強支撐,最後的崩盤是漢靈帝犯傻,直接打破了平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