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又和各位見麵了。
最近,阿油找到了一本關於幻想的寫作指導書,個人感覺收獲頗豐。
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是裡麵說的一點非常契合本書目前的情況。
任何一本都分為三個部分:開篇黑暗陰沉的中間部分**(結尾)。
目前,本書正處於黑暗陰沉的中間部分,具體有多黑?大概黑洞那麼黑,看不見光的那種,當然,指導書中的黑暗單純指的寫作方麵,但是我這裡的黑暗,還雜糅了其他原因。
簡單來說可以歸結為內因、外因和現實原因三種。
內因,指的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下麵我會聊到,並且也隻會聊這方麵的內容。
外因,書籍類型本身麵臨的外界壓力,這個不多說,靈異已死,懸疑當立!
現實原因,我隻能說……生活就是他媽的這麼操蛋。
那麼,下麵說說內因,也就是與大家關係最密切的內容。
如果將整本書比喻成一座城堡,那麼,開篇就是從第一塊磚開始搭建城堡,不用考慮前麵的鋪墊,作者充滿熱情。
結尾(**)就是將最後一塊磚蓋上,作者,看得到儘頭,心情激動。
中間部分處於兩者之間,是建造城堡的過程中最艱難、複雜,也是需要時間最長的部分,然而,建造城堡可以沒有驚喜和刺激,但是寫作不行。
因此,換一個更恰當的比喻,例如,遊樂項目。
如果比喻成一個沼澤遊覽項目,那麼作者是帶路的導遊,讀者是坐在滑板上的旅客。
讀者的目的很明確,想要在穿過沼澤的同時順便有一趟愉快的旅程,而作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帶著讀者穿過沼澤,同時讓讀者始終願意坐在滑板上。
如果讀者對目標感覺無趣(口味),會選擇離開;如果讀者一腳踩在坑裡(毒點),也會離開;如果讀者發現自己一直停在原地不動(水),或者在來回轉圈,同樣會選擇離開。
有經驗的作者,通常能夠處理好這些。
當讀者感覺無趣的時候,他們會繞一點遠路,帶讀者去看沼澤裡的精靈、七色花,冒著綠光的骷髏,讓讀者重新提起興趣,暫時忘記旅途的枯燥,願意繼續坐在滑板上。並且,在這過程中,作者會始終帶著讀者朝目標前進,隻會偶爾提醒目標在哪,大概還有多遠,同時避開路上的大坑。
最後,當讀者站在終點,回憶整趟旅程時,不僅有穿過沼澤的成就感,還有途中的各種曲折趣事。
真是一次心滿意足的旅程!讀者會這樣想。
而缺乏經驗的作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們因為看見讀者喜歡精靈,就帶著讀者找遍沼澤的精靈,結果丟失最重要的目標,而實際上,讀者對精靈的興趣並不大,之後,讀者選擇離開;又或者因為擔心讀者中途會對目標不感興趣,於是一路向目標狂奔,讀者感覺自己像在坐過山車一樣,從頭到尾都在擔心自己會不會掉在沼澤裡麵,根本沒有心情欣賞沿途的風景;也有的作者忘記目標在哪,盲目亂轉……
阿油,屬於缺乏經驗的作者。
目前這趟旅程正在以極緩慢的速度前進,緩慢到連我都忘記了一些事。
我筆下的英雄(主角)究竟想去哪裡?想做什麼事情?他的目標是什麼?他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嗎?
用指導書中的話來說就是:
一個迷路的作家不再控製衝突結構,允許衝突變成圓形或完全崩潰,允許角色之間隻是在漫無目的地交談。因為他們在一段路一段路地旅行,總是在進行一個不重要的任務。他們拖延、放慢故事情節,把事件拖得太遠,導致完全迷失在黑暗的沼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