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其黨羽輕拿輕放,是因為他要團結朝廷上下,讓臣子更方向地為朝廷出力,而不用提心吊膽,怕被清算。每一步,每一個選擇都是如何最快的穩定朝局,有利於國,而非放縱自己私人情緒。”
“朱高煦的一舉一動都是效仿當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太子黨收買後妃挑撥離間,陰謀陷害,製造冤獄之舉,談什麼以太宗自比。”
朱高熾聽得忍不住點了點頭,他二弟確實太過驕縱了。
“我們說回被低估的朱高熾,其父朱棣抽走北平所有精兵帶著兩個弟弟迎戰老將耿炳文30萬大軍,連戰告捷。建文帝增兵至五十萬,以新秀李景隆換掉了老將耿炳文。然朱棣為避免兩線作戰決定先援救永平迎戰山海關的吳高及出兵大寧。”
“這於朱棣是一場豪賭,因為他抽走了精兵,老家北平周邊據點如涿州、雄縣等兵力嚴重不足,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不費吹飛之力就兵臨北平城下了,此時被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熾僅有老弱病殘一萬人。”
“但朱高熾卻帶著這一萬人,守住了北平城。有說是因為朱棣給朱高熾留了老將,嗯~想當年李淵也給李元吉留了靠譜的人輔佐。因為身體原因,朱高熾無法親自上陣,但他卻起到了一城主心骨的作用。”
“在李景隆兵臨城下之前,朱高熾就開始不分晝夜督治守城諸事,安撫城內軍民。因世子朱高熾鎮定自若,朝廷大軍壓境,北平就要起戰事了,城內百姓竟全無慌亂。朱高熾禮賢下士,請城內熟悉軍事的老兵和有才識的文吏一同商議應戰之事,城內無人不為之儘心。”
“雖不能親自參與作戰,朱高熾卻堅持以身作則四鼓起,二鼓休,做好各方調度。身邊的人擔心他的身體,勸他休息,他覺得父親在外冒險,為人子不可太過安逸,更加用心守衛北平這個燕軍後方根據地。”
朱棣微微動容,當年朱高熾守北平因為一些事情,他並沒有覺得這個兒子做了多了不得事情,甚至一度父子生疑。
如今聽著天幕娓娓道來,仿若站在局外,再去思考那一戰,才意識到,長子守北平,不似他與次子和三次親臨戰場屢曆凶險,但同樣充滿了風險,且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因朱高熾的以身作則和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才能讓北平上下一心,頂住李景隆的攻擊。且在屈居劣勢之下,朱高熾居然敢數度開城夜襲,逼得李景隆退了十數裡,等到父親回兵北平裡外合擊。”
“在朱高熾守北平的時候,還發生過一件事。朱高煦收買朱棣近侍宦官黃儼進讒言,說朱高熾親近朝廷,為朝廷固守北平防備父親。”
“朱棣表示懷疑,就和隨侍在旁的朱高煦說,你大哥素來孝順,真會這樣嗎?朱高煦一聽,馬上落井下石了說大哥雖然孝順,但以前在南京讀書時和建文帝玩的可好了。”
“離間計不是來自於朝廷,而是來自於內部,也著實可笑,這也是我說為什麼朱高煦不配碰瓷太宗。太宗哪怕不喜歡李元吉,知道他是來蹭軍功的,也不會因李元吉貽誤戰機。可朱高煦呢,你爹這天下還沒打下來呢,就已經開始構陷兄長了。”
“不曉得是朱棣的問題,還是朱高煦有問題,父子生疑這事還被朝廷知道了。方孝孺一聽,嘖,燕王父子不和,還有這好事啊。現成的反間計用不用?當下就派使者去給朱高熾傳信了,勸朱高熾投朝廷,許諾朱高熾可以繼承燕王爵位和藩地,並故意大肆張揚。”
“留守北平的宦官馬上傳信給朱棣說朱高熾已經和建文帝通謀了。真是熟悉的套路,當年江充等人在漢武帝麵前構陷衛太子造反,漢武帝派使者去核實,使者出門轉了一圈,沒進城就跑回去告訴武帝太子反了。”
“皇帝這種生物都是怪物,他們稱孤道寡是有道理的。許是那個位置太迷人,哪怕是一些明君也不免會陷入一個怪圈。因為兒子是繼承自己位置的人,而宦官是依附自己的人,總覺得相較於兒子,宦官和近臣更可信。”
“於是也早就了許多悲劇,始皇帝將長子置於外,對奸宦趙高過於信任,才有了後來的矯詔和秦二世而亡。漢武帝晚年病中被左右上下一起糊弄,最終有了族自己三族的巫蠱之禍。而朱棣也差點因輕信被收買的宦官在大業未成之前,禍起蕭牆。”
始皇帝嬴政:趙高都化灰了,這事過不去了嗎?
“這事搞得朱棣都要信了,但朱高熾果斷將朝廷的信使和沒拆的信之間送到了朱棣麵前,才免於禍起蕭牆。”
朱棣麵色巨變,天幕所言都是經曆過的事情,這些宦官雖有所言不利於太子,但那是對自己太忠心,判斷錯誤。如黃儼雖說過一些不利於太子的話,朱棣登基後還讓其做了司禮監太監。
忠於君王,判斷失誤與太子不睦,而說不利於太子的話和忠於漢王朱高煦,在君主麵前構陷太子,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因為朱高熾處置果決,才免了燕王內部禍事。因肥胖不能上馬被父親嫌棄的朱高熾和頗具勇武之名被父親喜愛的李元吉,這對同樣負責守衛父親後方根據地的照組,放在一起。嘖~”
朱棣看了太子一眼,又看了太子一眼。明明太子還是胖太子,但自從天幕將他們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又說了一遍,朱棣卻覺得今日自家的胖太子分外順眼。
朱高熾被他爹盯得腿軟,朱高煦憤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