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奢崇明之亂時, 我們看到了秦良玉在戰場上的卓越能力,但不管是代攝宣撫使官職還是領兵平亂,秦良玉在這個過程中卻非一帆風順。在古代一個將軍馳騁沙場最大的困難從來不是敵人, 而是來自內部的詆毀陷害。”
“沒有人能打敗平陽昭公主和她的娘子軍,李淵卻能讓這位卓越的女性統帥和娘子軍消失於史書;金人的鐵騎擋不住嶽武穆和嶽家軍北伐的腳步,但趙構卻能夠讓十年之功毀於一場冤獄。”
“我不由想起了某部影視劇, 反派幾番對付主角失敗,最後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我們殺不死他,但他的皇帝可以, 於是製定了一係列在皇帝麵前陷害主角謀反的陰謀詭計,幾乎成功。”
“劇的主角最後自然是化險為夷了, 但在真實的曆史上, 因敵人離間、內部詆毀構陷、君王多疑而冤死的忠臣良將卻比比皆是。秦良玉在領兵時, 同樣遭遇過類似的背刺。”
“在秦良玉不計生死和個人得失, 帶著她的兄弟子侄和部將裹糧出戰,取得一次次順利時, 某些沒見到叛軍時自以為天下第一,見到叛軍後又望風而逃的將領,竟跑去和皇帝告秦良玉的小狀, 出言詆毀。”
“又如那總兵李維新, 在渡河之戰中戰敗回營,卻將凱旋而歸的秦良玉部拒於城外。堂堂六尺男兒, 本領不如人便罷,還要對比他強的人心生嫉妒, 真是羞煞人了。”
“不由再次想到了漢時將軍李廣,漢武帝時期李廣因幾度戰敗亦或是迷路失機未得寸功,還要花錢贖死罪。最後一次出征再度貽誤軍機, 眼見封侯無望,又畏懼武帝問罪故此自殺。”
“這一戰的前情也很有意思,因李廣幾次掉鏈子,漢武帝覺得李廣年紀大了又每次都很倒黴,讓他直麵匈奴單於,怕壞了抓單於的大事。隻是李廣名氣大,許多人舉薦又不得不用他,於是私下叮囑大將軍不要讓李廣做主力。”
“大將軍依言安排李廣打配合,李廣很不服氣,覺得大將軍有私心,跑去和大將軍鬨。這可是打仗,軍人最重要的是服從,怎麼可能你想怎樣就怎樣?且大將軍也不可能違背皇帝的意思啊,於是駁回了李廣做主力的要求。”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同情李廣的原因,覺得要是李廣當主力沒準就封侯了。對於這種假設性情況,我是不讚同的,打配合都出問題,打主力就行?這不就是飛行員沒本事做副機長,卻嚷著他能當機長嗎?”
“給漢武帝一波波同情,彆看很多人覺得漢武帝不給李廣機會,但等他們做到漢武帝的位置,按著李廣的前科,彆說打主力了,更可能上戰場帶兵的機會都不給。要去也行,當個校尉頂天了,單獨帶兵,想都彆想。”
“但李廣不會這麼想啊,他很生氣,不和大將軍告辭,向導都沒帶就自己出發了。於是他又雙叒叕迷路了,那頭大將軍已經與單於交戰,李廣卻沒按時趕到。包圍圈出現薄弱點,匈奴單於突圍逃走了。”
“這是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因為他不迷路的話很可能堵到被衛青攆著跑的匈奴單於。”
“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尤其是在廣漠的大草原上,前鋒變後衛,後衛變前鋒都是瞬息之間,但李廣卻剛愎自用,執著於紙麵上的前鋒後衛關係,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衝動行事,最終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機會隻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所謂衛青不敗由天幸是衛青謹慎機變善於把握任何戰機;所謂李廣難封,說穿了就是綜合素質不夠,機會到了眼前,都會失之交臂。”
“你說衛青和霍去病會不帶向導出戰嗎?就連博望侯張騫出使都會帶向導,而李廣都迷路幾次了,竟然敢不帶向導,到底是多頭鐵啊!”
“戰後,大將軍派長史送給李廣乾糧和酒,順便詢問迷路情況,以便上報軍情。這本是正常流程,但許是李廣對大將軍有怨言,又或者每次都迷路,已經找不出理由了,並沒有答複。大將軍急著奏報皇帝,就派長史急令李廣部下校尉去訊問。”
“李廣見此道校尉無罪,是他迷路,應去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身為領兵將領,李廣本就該負主要責任,他不說,大將軍詢問他的部下。他既然不要部下說,自己去了,那就說啊。”
“結果到了以後又說是大將軍派他迂回繞路,害他迷路,又覺得刀筆吏和他問詢是羞辱他,於是自刎了。嗯~如果他打前鋒,旁人打後衛堵到了單於,大約他就該怪大將軍不派他負責繞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