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這怪那,就自己沒責任一樣,難不成還要把單於綁起來給你殺?不過李廣這一把推卸責任後自殺也確實厲害,很是博得了一些同情,順便也把兒子坑死了。”
“在漢武帝時跟著衛霍打仗絕對是封侯最好的時機,在最有機會建功立業的時候,李廣把機會都錯過了。衛霍之後,那就是地獄局了,比如他孫子李陵那才真一整個叫倒黴,落到貳師將軍李廣利手上,直接被主將一波坑死?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自天幕出現後,李廣的名聲便一落千丈。原本因國家的喉舌掌握在世家手中,百姓多信息閉塞,對飛將軍多有期待和同情。如少年武帝期間,衛霍尚年幼便罷,武帝後的漢王朝倒是重新認識了一遍衛霍和李廣父子。
衛霍在巫蠱之禍後,幾無後人傳世,李廣家族,李廣和李蔡自殺,李敢“鹿觸”而死,其後因李陵投匈奴,李家被族滅,李氏名敗,同樣沒什麼後人流世。然單就輿論而已,李廣一直頗受同情,若不然也沒那麼多酸儒憐李廣難封了。
因天幕,百姓開始更多地了解衛霍和李廣。與掌握喉舌的世家因李廣出身世家多有偏袒,鄙視衛霍出身卑微以外戚身份得到武帝重用不同,百姓更在意誰能夠讓他們服兵役的親人大勝而歸,誰能夠打勝仗減少賦稅,誰能夠保護他們不受遊牧民族的劫掠。
以前不曉得便罷了,現在知曉了這些事情,一些生活在邊關,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隻恨自己所在的王朝沒有出一兩個衛霍那樣的大將軍,打走匈奴等胡人,讓他們不用再擔驚受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裡都不缺奸佞小人,幸而我們秦將軍也不是有苦肚裡咽的啞巴媳婦。你們告小狀,難道我就不會告狀嗎?麵對某些人的詆毀,秦良玉直接上奏了皇帝,直斥那些詆毀之言是小人離間之計。”
“朱由校收到秦良玉述委屈倒也不含糊,當即下詔文武大臣需對秦良玉以禮相待,不得隨意猜忌。”
“若說明熹宗朱由校與祖父明神宗和弟弟朱由檢有什麼區彆,大概就是不怎麼多疑吧!但這種信任需要一雙明辨忠奸的眼睛,將信任托付給秦良玉這樣忠於朝廷的將領自然是好事,可他同樣也信任魏忠賢、客氏之流,這就很糟糕了。”
“天啟四年,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隨巡撫王三善率軍在陸廣平奢安時,秦民屏這頭正大破賊兵,屢戰屢勝,哪想到上司王三善作戰失利獨自逃走了。等秦民屏發現情況不對欲撤退時,已陷入敵人包圍。秦民屏奮戰而死,其子秦佐明、秦祚明重傷突圍。”
“怪道人常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秦良玉的兩個兄長秦邦屏、秦邦翰戰死於泰昌元年的渾河戰役,弟弟秦民屏因平定奢安之亂戰死,基本有個共同點,就是與隊友配合出紕漏,不是後援不濟,就是配合出問題。”
“如前麵說的韓世忠、梁紅玉的黃天蕩之戰就是因為沒有友軍配合,結局慘淡。如武周時,大將王孝傑奉命討伐契丹,因副將蘇宏暉畏敵逃走,導致後續主力沒有更進支援,而被迫孤軍奮戰至墜崖身亡。又如安史之亂中因朝廷內部爭權奪利而無援兵的睢陽軍民。”
“這種事情自古以來不少見,然如衛青、霍去病那樣,隊友不濟,總是迷路,不得不縮小戰果,平添傷亡,至少最後都能大勝而歸到底是少數,更多是損失慘重的案例。”
“秦民屏戰死後,秦良玉親人便隻餘下兒子、兒媳和幾個侄兒。是的,秦良玉的兒媳婦張鳳儀也是位巾幗女將。”
“張鳳儀的爺爺是萬曆年間的兵部尚書張五典,父親張銓曾為遼東巡按。後遼陽為後金所破,張銓被俘,雖為文臣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氣節。當時城中百姓很愛戴這位張使君,想要保全他,但張銓不願降敵,舉劍自刎。”
“生逢亂世,受父母影響,張鳳儀不僅熟讀兵書史集,能文善武,嫁給馬祥麟時,亦常隨夫出征。據說張鳳儀初時無官職喜歡效仿婆婆秦良玉著男裝出戰,因作戰勇武,軍中無人知其女兒身。”
“崇禎三年,清軍大舉南侵,永平四城失守,京都有失落之危。秦良玉奉詔勤王,而軍餉用的是私產。崇禎皇帝就是在這一年寫的禦製詩四首,以表彰秦良玉之功,並賞賜錢幣牲畜酒水等。”
“在這一點上,崇禎皇帝可以考慮學一學清朝皇帝雍正和嘉慶啊,找幾個他老丈人周奎那樣的貪官汙吏殺一殺,什麼軍餉沒有,哪用得著征戰的將領自帶軍餉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