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奸相李林甫, 此人也是李唐宗親,他的曾祖是唐高祖族弟長平王李叔良。李叔良是興唐名將, 武德四年因抵禦突厥戰死。李林甫的祖父是李叔良的次子李孝斌,李孝斌同樣是抵禦突厥亡於任上。”
“曾祖、祖父皆是英雄人物,李林甫卻是個口腹蜜劍的小人。為了自己地位穩固,李林甫大肆迫害賢才,玄宗朝許多賢才都被他迫害過,如李適之、信安郡王這些能力出眾的宗室子弟自然也不能為其所容了。”
武德朝的長平王李叔良已經戰死,他這一脈如今襲爵的是長子範陽郡王李孝協。聽到奸相是自己父親的子孫, 李孝協心都涼了。
即便李適之、李禕的祖父曾在奪嫡中落敗,也始終是太宗的後代,且他們本身還很有才華, 有功於大唐。李林甫陷害忠良,又有奸臣之名, 那就不是普通黨爭問題,而是危及大唐的禍害。
若唐皇要從源頭上掐滅李林甫出生的可能性怎麼辦?隻李林甫一個後世子孫不成器死就死了,問題是現在隻知道李林甫是他弟弟的子孫, 又不知道李林甫是他那個妻妾所出的子嗣後人, 要從根源上斷絕, 豈非要弟弟一脈絕嗣?
因擔心弟弟急得哐哐撞大門的範陽郡王李孝協卻不知道自己在將來會因坐受贓賜死。
相較於焦躁的兄長, 李孝斌反而更淡定。身前哪管身後事,若是此世,他管好自己,管好兒子就夠了。至於孫子, 太遠了,且如今天幕揭秘,他那孫子即便能活命怕也不能入仕了。
至於其他世界的李林甫, 他都作古了,還管那麼多。
“因怕朝中賢才取代自己陷害忠良外,李林甫還向唐玄宗建議重用胡將。因為李林甫覺得胡將不會危險到自己的地位,李林甫敢建議,李隆基還敢聽,於是使安祿山、史思明等胡將勢大,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年輕尚沒有犯糊塗的李隆基:“安祿山、史思明,朕記住你們了。”
此時的李隆基隻想著除掉安祿山、史思明杜絕安史之亂的發生,卻沒有想過即便沒有安史二人,隻要他依舊怠政犯糊塗,大唐依舊會走向衰亡。皇帝賢明就會有賢臣出仕追隨,皇帝昏聵,奸臣就會接二連三出現環繞左右。
“當然了安史之亂主要責任還是在李隆基,不管是提議重用胡將的李林甫,還是野心勃勃的安祿山、史思明,以及促發大唐走向衰亡的奸相楊國忠,說到底都是李隆基提拔上來的,張九齡等賢臣也是皇帝自己疏遠的。”
“安史之亂時,出逃的玄宗與給事中裴士淹談論自己用過的宰相,提到李林甫時,玄宗曾說‘李林甫妒賢嫉能,無人能比。’裴士淹就問皇帝既然知道李林甫不是個東西,為什麼要讓他當這麼久的宰相?李隆基默然不語。”
“你瞧,皇帝並非不知道誰忠誰奸。為何玄宗賢明時,輔佐他的丞相是姚崇、張九齡、李適之這些賢臣,一昏庸,左右就隻餘下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之流?君明臣賢,君昏臣奸,就如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個熊家長一樣,每個大奸臣背後皆有一個大昏君做靠山。”
“判斷一個皇帝好與不好,看他重用的大臣就很能看出問題。地方上出現一兩個貪官汙吏,哪是天高皇帝遠,尚能諒解。但朝廷重臣多奸佞,貪官汙吏遍地走,就證明這個皇帝不太行,建議殺掉換下一個。”
皇帝們:……脖子發涼!
百姓們:想啊,殺不掉怎麼辦啊!
“說回信安郡王,信安郡王不僅自己為官為將都非常出色,還很善於教導子孫。受其教養的異母弟弟李祗不僅參與平定安祿山反叛,且曾教導過唐德宗,陪葬昭陵。信安郡王的三個兒子李峘、李嶧、李峴都是門前立‘戟’留有列傳的三品以上達官。”
“與李適之一樣,信安郡王晚年也遇到了貶斥。不過他比李適之好些,雖被貶,卻得以善終於八十。這枚銅鏡就是信安郡王晚年被貶於本地為刺史所留。”
“有一說一,李唐皇室奪嫡雖然凶險,但像信安郡王這類已經退出奪嫡圈的宗室弟子出仕,並沒有什麼大弊端。相反如趙宋和老朱家這種圈養宗室的行為,造就了一大批於國有弊無利的吸血鬼。”
“封建王朝兩千年,藩王競爭上崗成功的也不過是一個永樂大帝朱棣。防備藩王上位,三代以內不能出仕就夠了。不能出仕,但也發了祿米,就該教導他們安分守己,嚴守律法。而不是好像不能出仕就受了什麼天大委屈,放縱他們魚肉百姓。”
“千裡之堤潰於蟻穴,一個國家的崩潰往往是這一點點,一個個放縱的案例累計起來所導致。宗室三代以後就該考慮讓他們自食其力了,要不然這一生二,二生四……老百姓頭頂上真是抓不完的吸血跳蚤,再厚的血都經不住這麼糟踐。百姓血被吸乾了,國也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