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們繼續說李氏外戚的上位之路, 漢時選拔人才的製度並不完善,大多是通過貲選、舉孝廉、外戚等途經。漢武帝年輕時很樂忠於選取賢才,然通過貲選、舉孝廉來選才是很耗費精力。”
“因為貲選、舉孝廉需要通過地方官員為中間人選送,然人皆有私, 這種私心簡單的法令是無法製止的。因此這類選才方式需要君王耗費大量的精力去持續關注這件事, 對負責這項人事工作的官員加強督管, 來防止下麵的人弄虛作假,確保將真正的有才之人舉薦上來。”
“哪怕你是始皇帝、漢武帝,為君者隻要稍稍放鬆警惕,就會有人敢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你的旨意下發是從民間選才, 但最後推上來的全是關係戶。‘舉秀才, 不知書。舉孝廉,父彆居。寒素清□□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現實版分分鐘給你上演, 好好的朝堂秒變烏煙瘴氣家族企業。”
“這類求賢最典型的案例就在唐玄宗李隆基時發生過。李隆基詔求天下士子,聖旨傳給天下人說的是隻要你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到長安向皇帝自薦,參加大唐人才備選啦!”
“隋唐雖開創了科舉選才的製度, 但因為這時科舉製度不像後麵的朝代有彌封謄錄來最大限度保證科舉的公正。於是到了唐朝中後期, 科舉選才與察舉製一樣被世家所把控。寒門弟子要是找不到關係,哪怕再有才華,世家出身的主考官都會把你戳落。”
“如此一來, 莫說寒門弟子,就是詩聖杜甫這類家族衰落的官門弟子,想要科舉都得走權貴世家的門路,不走關係, 任你才高八鬥,也彆想考中。”
“彌封謄錄?”意圖推行科舉製度來限製世家的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紛紛注意到了這一科舉製度。
漢字的博大精深就在於此,哪怕天幕沒有細說彌封謄錄到底如何操作,已經推行科舉製的君王卻能一聽就有一個粗淺的操作概念,後期再補充補充,這製度不就完善了。
不過太宗朝,世家在科舉上尚不敢做的太過,想要實行彌封謄錄製度會相對容易。到了科舉被世家把控時,皇帝想要加一個彌封謄錄怕是會有不小的阻力。
尚無科舉製度的朝代,如秦漢等君主則注意到了科舉製。以秦漢時代的生產力,想要全麵推行科舉製並不現實。可若能有這樣一項製度,朝廷從民間篩選遺才會更方便。朝廷需要從寒門補充新鮮血液,才能減緩世家勢力的膨脹速度。
然也隻是減緩,世家勢力膨脹與土地兼並是每個王朝發展過程中都要麵臨的問題。
“現在君王下令詔賢,對於那些有才華的寒門弟子而言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於是許多有才學的寒門子弟都紛紛開始湊盤纏,想要參加甄選,這其中也包括我們詩聖杜甫。杜甫的祖父修文館直學士杜審言與李嶠、崔融,以及蘇東坡的先祖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
蘇味道:……所以那個貶了再貶的倒黴詞人是我的後人?
“杜甫的父親杜閒做過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母親清河崔氏是義陽王李琮的外甥女,算起來與太宗都有血緣關係的,妻子是弘農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妥妥官宦世家,卻因家道中落,連個公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奸相李林甫怕地方來的士子在應召試時說出他在外麵的奸惡行徑,為繼續蒙蔽聖聽就向李隆基進讒說,士子們卑賤愚聵,直接禦前對答恐怕會胡言亂語擾亂聖聽,建議讓郡縣長官先對士子加以甄選,再由禦史中丞監督,尚書省覆試後選拔出優秀之人推薦給皇帝。”
“玄宗一聽,我家宰相真貼心,就這麼辦吧!許多寒門士子好不容易湊了盤纏來甄選,選了半天沒一個選上,李林甫跑去和玄宗道賀說,陛下,你看民間已經沒有遺才,人才都在陛下身邊啊!”
“唐玄宗一聽,謔,朕果然是天縱之才,竟然已經攬儘天下人才,必然是要功業遠邁太宗了!唐玄宗很高興,李林甫也很高興。就是可憐那些寒門士子好不容易湊了盤纏,卻被昏君奸臣一通戲弄。而玄宗這位大才宰相,多有才華呢?”
李世民:哪來的傻叉!
李治:這傻叉是我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