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國內的電視劇基本都是四十起步,而且越來越奔著七十八十去了。
想一想,一部八十多級的電視劇,一周播兩集,連播四十周。好嘛,這一年不用乾彆的,光看你自己就夠了。
但是網劇就不用擔心這一點了,一是投資有限,想拍長了也沒辦法;二是可以回放,哪天不看也不要緊。要是有懶得等的,大不了等更新完了再一口氣看就好了。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碎片化娛樂必然將會成為主流的娛樂模式。這種情況下,每天定點追電視劇自然就不太現實了,網絡視頻的觀眾必然會逐步增加。
再加上流量網絡的速度提升,移動端的優化,以及題材的多樣性,網劇必然會慢慢的成長為和電視劇分庭抗禮的存在。
從這一點上來說,其實是給了新興的影視公司一次發展的機會。畢竟傳統的影視公司的渠道資源大多都在電視台方麵,雖說還是有著製作水準和資金的優勢,但也算是能站在差不多的位置上了。
隻不過到目前為止,包括相關影視從業者在內,依然認為惡搞喜劇才是網劇的路線,還沒有人來挖掘這片市場。
這個時候,一口氣砸了三部網劇的水木,無疑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其實不少傳統的影視公司對於水木開拓網劇市場,還是很關注的。尤其是水木的三部網劇,除了題材以外,完全就是按照正常的電視劇標準來拍攝的,這就更具有普世價值了。
如果水木能成功,那之後必然就會有大批人,緊隨著水木的軌跡入場;而如果水木失敗,那也可以總結不少的經驗,順便借此調查一下網劇市場的情況。
有原著的名氣,又有沐茗和水木的加成,不少觀眾也都知道接下裡的幾個月會有三部“大製作”的網劇上線。他們不在乎網劇市場如何,他們隻會關心好不好看。
不知不覺得,水木的三部網劇的關注度直線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第一部播出的的人物預告片終於上線了。
然後觀眾就懵逼了,這是誰?這又是誰?怎麼沒有一個認識的演員?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觀眾都不認識,所謂十八線演員也有兩個鐵粉,自然就有人出來科普。
“這個叫郭經飛,就是裡的那個大當家的;這是甘路,裡的唐笑笑;這是李茜,裡的宋玉致。”
彆說,這麼一科普,不少觀眾還真有不少看過這些作品的,認出來了這些演員。
“繼續啊,怎麼就說了三個?”有觀眾繼續詢問其他幾個演員。
“嗯……”
我也不認識啊!我也很無奈啊!水木這都是從哪裡找的演員啊!
不少人開始心存疑慮,就這麼一堆沒什麼人氣,也沒什麼知名度的演員,真的會有觀眾愛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