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番外8(2 / 2)

“鈺弟,為兄又來打擾了。”趙軒先跟鄭鈺銘打招呼,然後才皮笑肉不笑地朝楚朝輝供了下手,算是見麵禮。

楚朝輝嘴角一揚,好似沒看出趙軒敷衍,隻朝趙軒點了下頭就徑直到一側坐下,拿起報紙亂翻。

趙軒希望跟鄭鈺銘單獨會見,楚朝輝隻要知道,從不會讓趙軒如願。

“鈺弟,這財政太窮了了吧?不但沒錢,還欠了一屁股債!”趙軒當總理不到半年,對各部門情況才摸清楚,了解帝國財政後,趙軒大驚失色。

吳國兼並大秦後,向貧困地區撥巨資發展農業。這些資金一半來自吳國原有財政,一半來自債券,債券是兩年期限的。因為需要扶植的貧困麵積太大,貧困百姓又有三年賦稅部分減免,帝國最初的財政收支不多。還完債券還得再發行才能維持運轉。所以到了趙軒手上,帝國財政依然是負債狀態。

“這個嘛,現在財政比前幾年好多了,債券數量都少一半了。”鄭鈺銘摸摸鼻子,在他當政生涯中,財政最富的是吳國兼並前那一段時間,兼並一個地方就得先投資花費搞建設,兼並土地麵積越大,財政就越拮據。

“可是少一半也是非常多的!”趙軒額頭青筋直跳,他繼任總理後,正想放開拳腳大乾一番,結果一查財政,華漢帝國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光蛋。隻是帝國王庭財政狀況不佳,百姓生活倒比原來好了幾倍。

“王兄放心,這幾年財政收入不是年年增加嗎?最多到明年,債券就可以全部還清。”鄭鈺銘寬慰趙軒,帝國財政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如今帝國絕大部份地區百姓生活安定,工商業開始興旺,農賦和工商稅收逐年翻倍遞增。

“哎,為兄知道財政會越來越好,不過有項支出也越來越逆天了。”趙軒聲音沉重。

“你是說教育經費?”鄭鈺銘明白趙軒說的什麼。

“如今幼兒成活率比以前諸侯割據時高了五六倍,這些幼兒開始陸續進學,五年免費教育經費會成倍增加,長此以往,帝國財政會被免費教育拖垮。”趙軒將一疊數據遞給鄭鈺銘。

華漢帝國成立後,帝國除了吳地區施行八年免費教育,其他地區一律是五年。吳地多施行三年,是吳地地方財政跟得上,多出來的三年費用,由吳地地區財政自己負擔。

經過十年休養生息,百姓不論是生育率,還是兒童成活率,都成倍提高,這就造成入學兒童數量每年成倍增加。

“王兄,窮什麼不能窮教育,現在教育支出越大,以後收獲越多,其他書友正在看:。”鄭鈺銘在這點上很堅持。

“可是為兄還想對戎人用兵,將西北草原納入帝國版圖。”趙軒說出自己的計劃,他要謀劃的事很費錢。

“不錯,將戎人地區一並納入帝國,帝國就無須防備西北遊牧族。”鄭鈺銘點頭讚同。

“就不知五年後財政跟不跟得上,那時對戎人用兵時機可不可行。”趙軒對著鄭鈺銘訴說,眼睛卻瞟著楚朝輝,他想聽聽楚朝輝意見,軍事方麵,楚朝輝最在行。

趙軒說完,就等楚朝輝發表意見,不過楚朝輝好似沒聽見,低著頭在認真讀報紙,將趙軒晾在一側。

“咳!咳!朝輝覺得如何?”鄭鈺銘看不過去了。

“五年後戎人部落亂得不能亂了,趙總理都不需要動武,隻要將戎人變為帝國子民,平原會輕鬆成為帝國版圖。”楚朝輝不情願地放下報紙。

“將戎人變為帝國子民?”趙軒心中痛恨戎人,隻想著怎麼消滅他們。

“最好的征服不是武力,而是將他們融賀成自己人。以後帝國不但要融合西北遊牧民,還要融合西南土族,帝國腳步跨到哪裡,就融合到哪裡。”

楚朝輝已經派了很多人潛進人戎人部落挑撥,戎人部落無法南下搶劫,隻能在草原間爭鬥搶奪資源,連年征戰,戎人生活越來越艱辛。戎人百姓向往華漢帝國百姓的安定富裕生活,華漢帝國製造的琳琅滿目商品更讓戎人羨慕追求。

已經有一些小部落托人到帝國王庭打聽,能不能讓他們的部落進入帝國境內生活,這些戎人想遷居關內,成為帝國子民。戎人隻有自己語言,沒有自己文字。戎人部落民要是學了帝國文字,會說帝國語言後,跟帝國民不會有什麼差彆。這時候帝國境內隻有三千萬人口,人口是帝國繁榮的重要資源,為了發展,帝國是歡迎移民的。

“最好的征服不是用武力!”趙軒眼睛發亮,第一次對楚朝輝投去激賞的目光。

楚朝輝說完沒去看趙軒反應,又低頭研究報紙。

“王兄此項計劃定可實現。”鄭鈺銘頓了頓,又補充一句。“至於教育經費實在欠缺,可以另想開源方法。”

“怎麼開源?”趙軒虛心求教。

“可以買賣爵位。”

“爵位怎麼可光明正大買賣!”趙軒搖頭,爵位在他心中還是非常神聖。

“換種形式就可以買賣。”鄭鈺銘草根出生,對貴族身份很不在意。

“換形式也是賣,不妥。爵位隻可賞封給於國有功者。”趙軒的頭還是搖得像撥浪鼓。

“如果帝國之民向王庭獻上巨金資助教育,算不算於國有功呢?”鄭鈺銘提點趙軒。

“對啊,獻金資助帝國便是功!”趙軒領悟,有些事換個門麵就是體麵。“跟鈺弟一席話,茅塞頓開!”

趙軒華十年任期,即便財政困難,也一直堅持五年義務教育,五年義務教育成了帝國不可動搖之政策。

大帝十六年,趙軒對西北關外戎人采用多種手段,蘿卜大棒齊用,使得大部分戎人心向帝國,甘心成為帝國子民。大帝一十七年,衛青率兵進軍西北草原,在草原上駐軍,設立了郡府,一部分戎人東遷轉為農民,一部分戎人繼續留在草原放牧,放牧的牲畜和內地交換糧食和日用品。至於反抗的戎人,都在帝國士兵的鐵騎之下消失。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