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在離燕京大概十裡左右的地方,廝殺了一場,互有勝負。
朱武和賈夫人追上來時,見己方已經不可能再取得更大的戰果了,下令鳴金收兵。
傍晚,蕭乾接到蕭普賢女的命令,令他在燕京城外紮營結寨,收攏隊伍,原地待命。
是時,天空灰暗無光,蕭乾凝望著黑沉沉的天空,心情很複雜。
蕭乾從軍三十多年,哪打過這樣的大敗仗?
蕭乾捫心自問:“大遼真的完了嗎?”
……
蕭普賢女獲悉蕭乾兵敗盧溝河的消息後,很震驚,也很生氣,她美豔的俏臉上滿是鐵青之色。
蕭普賢女真是萬萬沒想到,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哥哥,竟然吃了一場這麼大的大敗仗。
這怎麼可能?!!!
等蕭普賢女勉強接受了這個殘酷的事實後,又有一個難題困擾到了她。
按說,蕭乾打了這麼大一場敗仗,按照軍法,應當處斬。
可蕭普賢女哪能斬蕭乾,兩人可是親兄妹。
而且,蕭乾作戰勇敢、戰功顯赫,按照軍法處置他,肯定不合適。
再說,蕭普賢女能獲得北遼的最高統治權,主要就是靠蕭乾的支持。
可是,如果不處置蕭乾,軍威何在?又怎麼能服眾?
蕭普賢女猶豫不決無計可施,她問難得主動前來拜見自己的李處溫:“四軍大王喪師辱國,以太尉看,該如何處分?”
李處溫知道蕭乾與蕭普賢女的關係,遂替蕭乾辯解說:“其實,四軍大王已然很厲害了,他對敵數倍其部人馬,還給敵人造成一兩萬傷亡,也不算一敗塗地。依臣看,不如讓四軍大王與大石林牙換一下,使我大遼十一曜大將集齊,擺出我大遼的混天陣,與梁山軍決戰,使我大遼置之死地而後生。”
居庸關離燕京城隻有幾十裡遠,一旦出問題了,蕭乾肯定能在第一時間率領居庸關的人馬前來救援燕京城。
而且,李處溫提議的用混天陣跟梁山軍決戰,也符合性格剛烈的蕭普賢女的心思,反正,讓蕭普賢女就此認輸,蕭普賢女是極不甘心的。
蕭普賢女連聲稱讚道:“太尉提議甚得哀家心意!”
蕭普賢女隨後讓人起草命令:令蕭乾和耶律大石調換職務。
處理完蕭乾戰敗一事,蕭普賢女和李處溫來到元和殿,升登寶殿,會集文武番官,宰相李處溫,左丞相幽西孛瑾,右丞相太師褚堅,統軍大將等眾,當廷商議。
蕭普賢女說:“即目江衍侵奪邊界,占了易州、涿州,如今又犯燕京,早晚必來侵犯皇城,燕京難保!汝等文武群臣,當國家多事之秋,如何處置?”
遼軍兵敗的消息,在燕京城裡早已傳得沸沸揚揚。
一眾北遼的大臣實在沒想到,蕭乾這次能吃這麼大一個敗仗!
甚至在有些人眼裡,遼軍似乎不堪一擊!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這些人真得好好議一議,北遼到底是何去何從了。
見沒人說話,李處溫問剛剛從江鴻飛那裡回來的蕭容和韓昉:“你們此次出使水泊梁山,帶回甚麼消息?”
蕭容聽言,出列委婉地將江鴻飛想納蕭普賢女為妾一事給說了。
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蕭普賢女聽言,並沒有動怒,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已經知曉了此事的緣故。
倒是兀顏光等遼國十一曜大將、二十八宿將軍聽言,勃然大怒,他們紛紛道:“漢狗辱我大遼太甚,欺我大遼無人,氣煞我也!”
兀顏光趁此機會衝蕭普賢女跪拜道:“前者奴婢累次隻要自去領兵,往往被人阻當,以致養成賊勢,成此大禍。伏乞親降聖旨,任臣選調軍馬,會合諸處軍兵,克日興師。務要擒獲江衍等賊,恢複原奪城池。為我大遼、為太後報此羞辱大仇!”
蕭普賢女等的就是兀顏光這番話,她說:“此乃舉國決戰,哀家許你等十一曜大將、二十八宿將軍成立大晟府,招愛國勇士十五萬,湊齊二十萬大軍,擇日出城與梁山賊寇決戰!”
兀顏光等遼國十一曜大將、二十八宿將軍領命了之後,開始著手組建指揮機關。他們任命參謀官、書寫機宜、勾當公事、管勾文字準備差使,統製、統領準備差使等機關人員一百多名,又選拔任用三省、吏部、戶房等官員數十人。
大晟府作為保衛燕京城的一個臨時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在很短時間內,便在兀顏光等十一曜大將、二十八宿將軍的領導下迅速組建起來,並開始高速運轉。
同時,燕京城各主要街頭上,很快便張貼出了一張張招募勇士的文榜。這些文榜都是以大晟府的名義發布的,引起了燕京市民的極大關注。
這次征招的對象沒有限製,不論番漢,隻要是忠於大遼王朝有武勇敢戰之人,都在征招範圍之內,希望這些武勇之人,看到榜文後能立即到大晟府報到。
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像蕭普賢女和遼國十一曜大將、二十八宿將軍主張力敵水泊梁山的。
以李處溫為首的一大批文人所想的是,答應水泊梁山的條件,將蕭普賢女嫁給江鴻飛為妾,用以換取燕京這數十萬臣民的安全。
可逼自家太後嫁給敵人做妾一事,實在是好說不好聽,蕭普賢女又是一個剛烈的性格,遼國十一曜大將、二十八宿將軍又叫囂著要跟梁山軍決戰。
沒辦法,李處溫隻能召集韓昉等一大批主張投水泊梁山的人來他家商量對策。
李處溫說:“我大遼屢與梁山軍戰,兵不獲利。今江國公兵強馬壯,又必收複燕雲十六州,複漢人故地,難得而製也。我大遼,五京失其四,又有女真強敵在側,不得江國公庇佑,必遭塗炭。且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其實,拋開蕭普賢女和一些激進的遼人的感受不說,在這個北遼即將滅亡的時刻,水泊梁山的主張,確實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至少在這些心向投降水泊梁山的北遼大臣看來,是這樣的。
所以,一眾心向投降水泊梁山的北遼大臣,紛紛附和李處溫的主張。
見眾人同意他的觀點,李處溫又說:“隻是太後性格剛烈,必不能聽我等相勸,不如待十一曜大將、二十八宿將軍領兵與梁山軍決戰之際,我等挾持太後納城投江國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