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開始伐宋(1 / 2)

仙俠版水滸 任鳥飛 8060 字 5個月前

種師道為趙桓背鍋不久,東京就爆發了太學生和軍民的抗議,他們要求恢複種師道的官職,大罵李邦彥等人賣國,李邦彥甚至差點被憤怒的人群給打死。

當天夜裡,一些軍民聚集鬨事,他們殺死了數十個內侍,並把他們的家給砸了,非說他們蠱惑皇帝,割讓河北、河東和山東,賣國求榮。

見此,趙桓權衡利弊,免去李邦彥的職務,並將徐處仁調入中樞。

徐處仁早年曾以觀文殿大學士的身份知大名府,任職期間,以剛廉著稱。後來,以顯謨閣直學士為潁昌知府,又遭到童貫排擠,掌管南京鴻慶宮。他屬於主戰派,當初,聽說江鴻飛準備南下伐宋時,他儲備糧草積極備戰,並集合萬餘精銳,打算赴京勤王。

趙桓聽說徐處仁老成、有威望,想將他召之入東京汴梁城,任命他為中書侍郎,進入趙宋王朝的決策圈。

吳敏揣摩趙桓的心意,以為趙桓有重用徐處仁的想法,於是建議讓徐處仁擔任樞密使,掌管趙宋王朝的軍事。

不久之後,趙桓召見徐處仁,讓他陳述己見。

徐處仁對趙桓說:“陛下受祖宗之天下,尺地豈可與人!矧保、塞奉二祖之陵寢,中山為陛下之始封。且無河東則陝西不能守,無河北則卞京不能為都,京東又近在咫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這其實才是趙宋王朝那些主戰派的人,明知道大元帝國不好惹,還如此堅持跟大元帝國乾的最重要的原因。

實在是,如果丟了河北、河東和山東,趙宋王朝就危險了。

要知道,趙宋王朝的都城在開封府,北麵隻有黃河這一條防線,隻要大元軍過了黃河,就能直接攻打趙宋王朝的都城,甚至大元軍都不用渡過黃河都能攻打趙宋王朝。

而且,目前不論是東南,還是陝西,都有戰火,金陵和長安也不比開封強多少,因此,趙宋王朝就是遷都,都沒有合適的地方遷。

這樣一來,趙宋王朝的國都隻能繼續在開封。

但話又說回來,擁有河北、河東、山東的大元帝國,可以說是將趙宋王朝的國都給半包圍上了,而且是從哪個方向都能攻打趙宋王朝的國都。

這要是在夏天,還沒什麼,畢竟有黃河天險擋著,宋軍隻要據險而守,還是能守的。

關鍵,到了冬天,萬一黃河結冰,那不論趙宋王朝怎麼防禦,都不可能防住那一千五六百裡的超長防線。

這是死結。

退一步說,就算目前收複不了河北、河東和山東,趙宋王朝也必須得向大元帝國秀一下肌肉。

不然,大元軍今秋,最多今年冬天,肯定還得南下伐宋,至少是侵擾趙宋王朝。

趙桓雖然無知,但他不可能不知道這點常識。

所以趙桓矍然說:“卿言是也,吾意亦爾。”

吳敏也對趙桓說:“棄民於敵以存宗社,恐無可存之理。”

見吳敏和徐處仁都這麼說,趙桓又想起來了種師道的計劃,決定還是找機會給大元帝國點顏色看看,最好能一舉收複河北、河東和山東。

隨後,趙桓對趙宋王朝的決策層又進行了調整:任命張邦昌為太宰,吳敏為少宰,徐處仁知樞密院,唐恪任中書侍郎,耿南仲任尚書左丞,翰林學士何栗為尚書右丞,禦史中丞許翰為同知樞密院事,梅執禮、陳過庭擔任禦史中丞。

另外,之前去大元帝國議和的宇文虛中、李梲、李鄴、鄭望之等人皆被降職,後又皆落職,予外宮祠,理由都是以出使不當,沒有為趙宋王朝爭取到應有的利益。

隨著大元帝國“偃旗息鼓”,東京汴梁城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州橋夜市再次火爆,人流熙攘。從趙宋朝廷的官員到市井草民,大多數人都認為,趙宋王朝麵臨的危機已經過去,大元軍不會南下伐宋了。燈紅酒綠的繁華氣息,腐化墮落的病態追求,又開始在趙宋王朝社會的各個階層四處彌漫。

同時,隨著姚古、種師中等將率領的西軍主力的到來,社會上也產生了要求趙宋朝廷收複河北、河東和山東,甚至是與大元帝國進行決戰的呼聲。

而社會上的每一種強烈的呼聲,都會在趙宋朝廷上引起回應。

不久,許翰上書支持這一呼聲。他在奏疏中支持開戰,並盤點了所謂的與大元帝國決戰的五利:

“臣伏見大元休戰以來,朝廷縉紳上恬下嬉,幸於無事,恃以為安。而臣獨竊終夜不寐,方以為憂。夫以元主之性,貪婪無厭,而我既示之以弱,開之以利,不過一二歲,勢必複來。若無河北阻擋,疾馳三日,則賊騎犯都,飛塵入宮闕矣。

今聞姚古、種師中等宿將引兵已至國都,竊謂陛下可一以閫外之事,製於將帥。臣嘗熟計,我戰而勝,則蒙福無窮;戰而不勝,則內守大河,國固無患。故我勝亦利,不勝亦利,此可決戰一也……”

許翰的意思是,趙宋王朝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又有種師道、姚古、種師中這樣的名將,就應該跟大元帝國打。打贏了,就收複失地;打輸了,也可以依黃河天險,跟大元軍打防禦戰。省得大元帝國覺得趙宋王朝好欺負,南下伐宋,或是南下騷擾趙宋王朝。

許翰是元佑三年的進士,曆事三朝,剛阿正直,是堅定的主戰派。

許翰認為,不能因小有挫折就喪失鬥誌,他希望趙桓能向漢高祖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學習,他們用兵屢敗屢戰,卻始終不失進取之意,最終留下千古聖名,是真正的大英雄。

許翰還認為,趙桓之所以對於抗戰勝利有所疑慮,是之前姚平仲劫營失敗造成的。他覺得種師道說的有道理,姚平仲之所以失利,是因劫寨之法不當,而且,當時朝廷不用老將種師道主持此事,而是用驍將姚平仲主持此事,還有不聽謀將之言而聽貪功之言導致的,不是趙宋王朝不能打這一戰。

值得一提的是,許翰對種師道很看重,將他比作秦朝的王翦,漢朝的趙充國。

許翰的主張是:令種師道統領天下之兵,揮師北上收複河北、河東和山東,為上策;令種師道當樞密使選將將兵,為中策。嫌棄種師道老了,解除種師道的兵權,為失策。

趙桓接受了許翰的建議,加封種師道為太尉,任命種師道為河北、河東和山東宣撫使,駐軍滑州,伺機跟大元帝國開戰。

不過種師道雖然名義上是太尉、河北、河東和山東宣撫使,但實際上他手中兵馬寥寥無幾。

——出於對武將的防範,如今趙宋王朝的兵馬,還是分散在眾多武將的手上,實際上,趙宋王朝並沒有建立起來統一的指揮。

但這其實也沒關係,種師道到了滑州以後,就要求各軍將領前來滑州,統一接受他的調遣,向大元軍發起進攻。

這時,隻要趙宋朝廷給種師道足夠的支持,宋軍就能統一起來,而不是各自為戰。

然而,雖然要求決戰的呼聲越來越高,可與此同時,力主和議的勢力也很強大。

深受趙桓信任的耿南仲和唐恪以及突然從主戰派變為主和派的吳敏認為,一旦開戰,則後患無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