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李資謙的提議,雖然夾雜著私貨,但大方向是沒錯的。
江鴻飛既然不遠萬裡地派大軍前來攻打高麗王朝,而且事先都不說一聲,十有八九是有所圖謀,多半是想將高麗王朝並入大元帝國的版圖。
在這種情況下,高麗王朝唯有展示出來讓大元帝國忌憚的軍事實力,才能讓大元帝國改變初衷,否則高麗王朝可能就危險了。
王楷沒想到,一直支持他親政的金富軾竟然改為支持起李資謙了。
王楷很不高興。
還好,就在這時,以鄭知常為首的西京兩班的一眾官員,堅決反對金富軾的建議。
鄭知常等西京兩班的人之所以支持王楷的主張,可不是因為他們覺得王楷說得對,而是因為他們覺得,大元軍已經打過來了,眼看就要打到開京了,哪有集結軍隊、修築堡壘的時間?還有既然要向大元帝國稱臣納表求和,何必再集結軍隊與大元帝國交戰?若再興兵,豈不又讓大元帝國抓住把柄,指責高麗王朝毫無議和的誠意?
再者,以金富軾為首的開京兩班和以鄭知常為首的西京兩班一直在搞黨爭,這就跟趙宋王朝的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的黨爭差不多,雙方已經到了恨不得弄死對方的地步,因此,不管一方主張什麼,另一方都肯定反對,根本不問對與錯。
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還是得到了開京兩班支持的李資謙占了上風,高麗朝廷決定派高麗京軍去迎戰大元軍。
不過,王楷和鄭知常也沒有完全認輸,他們又派人帶著大量的禮物去大元軍中議和,勸大元軍不要再進犯了,隻要大元軍肯停止進攻,什麼事都可以商量……
隻可惜,王楷君臣商量的時間太長了,禮成港離開京也太近了,關鍵大元軍進軍得太果決了。
結果,高麗京軍好不容易才聚集起來三萬多人馬,還不等他們離開開京,大元軍就殺了過來,並一戰就擊潰了他們,之後更是一舉就攻占了羅城的外城。
這時,王楷和鄭知常派來議和的人也來到了李俊的軍中,表明了高麗王朝想要議和的意思。
李俊的態度很明確,高麗王朝要想議和,也不是不能談,但必須得王楷和李資謙一塊出城來跟他談。
使者回去跟王楷和李資謙說了李俊的要求。
李資謙臉色鐵青,不發一言。
王楷痛哭流涕,直說:“哪有君主親自去議和的道理?”
有人勸王楷,趕緊趁大元軍還沒有完全占領羅城,殺出城去,逃到西京,再舉全國之力衛國。
有人勸王楷,趕緊派人再去議和,拖延下去,對高麗王朝肯定沒有好處。
還有人勸王楷,可以先對大元人虛與委蛇,施以緩兵之計,拖延個十天八天的,等拓俊京率領西京的那十萬大軍前來勤王救駕,就好解決此事了。
不願意出城的王楷,想采納後者,也就是對大元軍采取哄騙與拖延之策。
不想,大元軍攻占了外城之後,大元帝國的文官和政工乾部立即就開始捕捉高麗王朝的達官貴胄、豪門大戶、仕紳望族,同時大張旗鼓地解放奴婢,並給平民和奴婢免債、分田、分糧,招募箕軍。
見此,王楷、李資謙全都暗道:“壞了,大元要破壞我高麗的統治基礎!”
與此同時,大元軍和箕軍將內城包圍得水泄不透。
見此,金富軾勸王楷和李資謙,不要再心存僥幸了,趕緊給內城中的民眾發放兵甲,動員全民皆兵,準備跟大元軍巷戰。
可鄭知常等人卻勸王楷和李資謙,巷戰便是找死,為今之計,唯有議和才能救國。
就是因為之前聽了李資謙和金富軾主張的出戰,才葬送了高麗京軍的主力,進而致使羅城連一天都沒防住就被大元軍給攻破了。
所以王楷想采納鄭知常的建議。
未幾,樂和親自進城,對王楷和李資謙說:“我大元軍此來,主要是我家皇帝陛下想問問二位,我大元與你高麗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你高麗為何助紂為虐攻打我大元?今伐高麗元帥就在城外,還望你二人出城,給我大元一個交代。”
王楷和李資謙跟樂和表示,隻要不讓他們出城,什麼條件都好商量。
樂和則表示,王楷和李資謙不出城,就是沒有議和的誠意。
金富軾挺身而出,直白地表示,大元軍讓王楷和李資謙出城,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兵不血刃地拿下羅城,保全高麗王朝二百多年的積累。
金富軾還威脅樂和,一旦大元軍攻打內城,他們就會燒毀位於內城中的所有糧倉和庫房破釜沉舟,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絕不會讓大元帝國得逞。
見此,樂和當即就表示,如果王楷和李資謙不願意出城議和也行,可以讓金富軾去跟李俊談談。
樂和又高度讚揚鄭知常,認為鄭知常的主張,才是為兩國著想。
見樂和看重鄭知常,王楷當即就讓鄭知常親自招待樂和。
等鄭知常陪著樂和去休息了之後,王楷和李資謙一商量,便任命金富軾為議和使,讓金富軾代他們去議和。
對此,看破樂和險惡用心的金富軾,心中一陣淒涼。
可不去,彆人又會說金富軾貪生怕死。
沒辦法,金富軾隻能交代王楷和李資謙,萬萬不可出城,不然高麗王朝必步趙宋王朝後塵。
王楷和李資謙滿口答應。
金富軾猜得沒錯,他一出城,就讓李俊給扣下了,議和什麼的,根本就是假的。
接下來,李俊再度要求王楷和李資謙出城,並擺出他們要是不出城,大元軍和已經有五萬之眾的箕軍立即就攻打內城的架勢。
根本就沒有與高麗王朝共存亡之心的王楷和李資謙隻能出城議和。
臨出城前,王楷任命鄭知常為留守。
不想,在樂和三寸不爛之舌的勸說下,已經看清楚高麗王朝必亡形勢的鄭知常,隨後就率領內城中的軍民投降了。
高麗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