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八十一章 加泰的過去(求訂閱)(2 / 2)

戰爭的結果是,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幾乎失去所有伊比利亞半島之外的飛地,但卻擊敗了加泰羅尼亞。

為了加強對加泰羅尼亞的控製,也表示懲罰,加泰羅尼亞的自治權和憲法均被廢止。

對加泰羅尼亞而言,兩次戰爭的失敗非但沒有讓他們放棄獨立訴求,戰爭的創痛,以及對王國政策的不滿反而進一步加深了與中央的隔閡,離心力日漸增長。

此後,在中央zf運行平穩,王國整體經濟狀況較好的時候,加泰羅尼亞就安靜一些。而當整個王國的發展陷入不利境地時,加泰羅尼亞就要跳出來搞事情了。

自波旁家族繼承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的王位以來,王國的zheng策開始扭轉。

王國不再一味以維護天主教的權威為己任,轉而關注國家建設。

新任的國王菲力五世希望模仿法國也在他的國度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這與之前相比的確是個進步,但是照搬外國的模式,忽視本國的國情,致使實際效果發生了偏離。

19世紀,民族主義的風潮席卷整個歐洲,每一個國家都在向民族國家轉型,建立新的身份認同,而今天人們看到的曆史,都是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構建起來的。

可以試著想象一下,假如當年伊莎貝爾沒有跟斐迪南成親,而是選擇了葡萄牙國王,那麼現在伊比利亞半島上會不會沒有“西班牙”這個國家,而是出現“葡萄牙”與“阿拉貢”的並立呢?

1837年君主立憲法案通過,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終於結束了300年的共主邦聯時代,建立單一製的近現代國家。

當時的女王,來自波旁家族的伊莎貝拉二世這才決定使用“西班牙王國”這個新頭銜。

而她之前的頭銜是:“尊貴的伊莎貝拉二世,蒙受上帝恩典,是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兩西西裡,耶路撒冷,納瓦拉,格拉納達,托萊多,巴倫西亞,加利西亞,馬略卡,塞維利亞,薩丁島,科爾多瓦,科西嘉,穆爾西亞,門諾卡,哈恩……的領主”

——隻是一個將所有領地羅列在一起的頭銜。

至此,“西班牙王國”才真正誕生,在官方層麵,曆史開始以“西班牙王國”為核心開始構建;“西班牙民族”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官方的宣傳中。

而此時的加泰羅尼亞,在過去衝突中建立的記憶一直隱隱作痛,同樣伴隨著民族主義的風潮,加泰羅尼亞的民族性也覺醒了。

加泰羅尼亞語成為當地媒體、劇院的工作語言;加泰羅尼亞的民族史被當地的史學家構建。

而西班牙王國中央zf的每一個旨在加強“西班牙民族認同”的決議,在加泰羅尼亞卻反過來強化了當地人對“加泰羅尼亞民族”的認同。

進入20世紀以來,加泰羅尼亞又先後爆發過幾次獨立運動,尤其以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影響最大。

然而隨著佛朗哥獨裁zf的建立,加泰羅尼亞的自由再一次被禁錮在籠子裡,直到1979年才再次成為自治區,不過,自治區的地位是不能讓加泰羅尼亞滿足的。

政客們有自己的野心,民眾有民眾的訴求,加泰羅尼亞已然不願再用自己的經濟成果為西班牙落後地區買單。

加泰羅尼亞從古至今的獨立欲望,看似唐突,撇開曆史上的種種矛盾不談,其實在地緣上就能找到明確的原因。

加泰羅尼亞所在的位置,對應的地理單元是埃布羅河下遊平原。

埃布羅河是西班牙東北部的母親河,在它的中遊,就是加泰羅尼亞曾經投奔過的阿拉貢地區,同處一條大河的上下遊,讓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產生了很高的親緣性,才能在聯姻中和平地統一在一起。

但這兩個地區和西班牙其他地區確實就不怎麼熟悉了。

從埃布羅河流域向西看,有一座伊比利亞山脈,平均海拔隻在1000多米,但已經足以形成地理上的屏障。

翻過這座山脈,才能到達西班牙中部的中央高原,兩者在古代的交流相當有限,這才讓加泰羅尼亞語為代表的本土文化有了長期紮根的空間。

中央高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地理板塊,占到了其國土麵積的60。

儘管這裡因為身處內陸,遠離海洋,因此氣候乾燥,農業欠發達,但它畢竟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中心,且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所以半島的統一隻能由馬德裡主導,但這種統一也依賴於強大的中央zf。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