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徐家的人始終都認為,徐老謝當年失蹤兩三個月,外加歸來之後的種種變化,可能都和石頭有關。
我一邊聽徐金忠講述,一邊就在暗地裡琢磨。徐老謝回來之後,雖然變的有些神叨叨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學會了很多以前沒有學會的東西,而且,他平時頌念的經文,深奧複雜,有時候徐家人偷偷的聽上半天,感覺那麼多句經文,沒有一句重複的。
徐老謝本身就是個文盲,一天學都沒上過,這種人能記住那麼複雜的經文,本身就算是個奇跡。
想來想去,我有了一點思路,雖然我不敢確定自己的判斷就是真相,但據我所知,能讓一個文盲在那麼短時間裡,突然掌握大量的知識,隻有一種可能。
伏藏,神秘無比的伏藏。
伏藏起源於苯教,後來經過藏/傳佛/教延伸和發揚光大。
在苯教和藏/傳佛/教之類的宗教中,把因為天災或者人禍所引發的對本宗教的劫難,稱為“法難”。
當法難嚴重的時候,很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在這種危急關頭,所要保存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宗教的道統。
伏藏,一般都是在法難來臨時出現。
其實,用一句直白的話解釋伏藏,就是在法難時期,用各種方法把宗教的典籍,曆史,傳承,保留下來,等到法難結束,即便成員遭到了大規模的剪滅,但隻要道統仍在,就依然可以繁衍生息。
最常見的伏藏,大概就是三種:典藏,聖物藏,識藏。
所謂的典藏,就是把實體的典籍隱匿起來,供後人發掘解讀學習。聖物藏,指的是高僧遺留的法器,遺物。
伏藏裡最神秘,也最牛叉的,就是識藏。識藏已經脫離了實物的範疇,完全屬於意識的一種變種。
據說,在法難最殘酷的時候,一些非常重要的道統傳承,會悄無聲息,沒有任何征兆的潛伏到一個人的意識深處。
這個人可能是個官員,可能是個老百姓,甚至可能是囚徒。道統在他們的意識裡隱藏,這些人不會有任何感覺,等到機會合適的時候,潛伏在意識深處的道統傳承突然爆發,這個人就會在一夜之間脫胎換骨,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庸碌之人,變成一個移動的書庫。
伏藏起源於千年前,一直到現在,都依然存在。這種案例,每過若乾年,至少會出現一次。比如高原上的牧民,和徐老謝一樣,本來一個大字不識,等到發生一次意外,或者生一場病之後,就能把上百萬字的藏傳史詩格薩爾王傳,一字不差的背誦下來。
徐老謝的經曆,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算是夠離奇的了。根據他的經曆,還有目前我掌握的一些周邊線索,我自然而然的會把他的故事,和遙遠的象雄古國聯想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