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雞翁養雞常山之南,於二樹腰間搭屋居住。
祝雞翁雞有頭領百餘,皆取名字,各領雞群。暮棲樹上,晝放散之。
欲引呼頭領名,依呼而至。售雞集上,賣雞及蛋,往往置錢而去。
人怪異之,以衣錦者雞籠捉雞,給其值,他或返錢,鶉衣者或不返,傳其辨人有術。
乃有傳言,謂富人得返其值者,鍋裡煮的雞,會跑到鄰居飯桌上去。
窮人未返其值者,鍋裡的雞,舀了又有。此小神子做派,祝雞翁亦然否?
有鄉紳為母祝壽,做百雞宴。祝雞翁賣雞返其值。鄉紳乃遍邀村民,拒禮金。
已嘻,祝雞翁不以衣貌取人,汝自為之矣!縣尊有聞,歎祝雞翁移風易俗,勝樹碑立坊遠矣!
窮漢範進中舉當日,抱一生蛋母雞在市上出售,鄰居奪雞一扔,你已中了,還不快回去!雞扔進祝雞翁雞籠。
後祝雞翁以雞百隻奉賀。人疑之,答無他故,緣爾。
常山雖淺,進山也有數十裡。土改時來數人,核查祝雞翁財產,見他土地、房屋、耕畜、農具、存糧“五大件”均無。
睹其存有半倉穀糠,似不好稱之為存糧也!
且無餘錢——錢都在如願處,祝雞翁未吱聲。
祝雞翁置桌凳於樹蔭下,調查既久,幾人移動凳子,“撲撲”頭上均著了雞糞。
移還落糞方止。互相尷尬傻笑,無敢仰頭上望者。
臨走買雞,祝雞翁欲返其值,幾人擺手拒之。途中發現已付之款,居然還在囊中。
幾人謹記傳言,將錢給了遇見的叫花兒。
祝雞翁的雞在成立副業合作社前,就因征稅一事,退出市場。
那天祝雞翁合該倒運,頭隻雞他未取值。
人告以有稅收,他第二隻欲取值,見對方露出包藥,疑買雞做藥引子,又未取值。
第三隻正還價,稅收員來了,他便拿隻雞抵稅。
稅收員當他行賄,厲聲垢罵。他不服頂撞,雞籠遭踢翻,雞飛於市。
祝雞翁提空雞籠奔竄,遑遑如喪家之犬。
昌容居常山南,有瓦舍數間,舍前舍後遍生紫草。
出瓦舍前行數百步,山下城鎮即在望中。
然生人來訪,卻不容易,縱使於山徑上從早轉到晚,也找不著瓦舍和紫草。
紫草用不同煮染之法,可染出紅、藍、紫諸色布,經洗不褪色。
然每批紫草當用何法煮染,不儘相同,須得昌容告知買家。
昌容賣草與染家,得錢以遺孤寡。
有親王慕紫草之名,欲用來為妃嬪及將士染衣。
聽傳聞紫草遍坡皆是,然尋訪者往往迷路,便出動一萬士兵,漫山推進,果然尋獲一坡紫草,乾淨割去。
後染出的布如同醬油煮的,隻可做為女人裹腳。
親王盛怒之下,發兵前往問罪,這支隊伍在山中轉圈,月餘方出。
不敢複命,各自四散。
土改後組建各種副業合作社,昌容聞之以手加額,道甚幸甚幸!
上級派往聯絡的工作隊知其難尋,帶了鐵鍋、糧食等。然剛進山,就見昌容在山腰招手。
其中有個會寫歌曲的,望見昌容立處五彩繽紛,呈紫草能染的各種顏色。
噢咦,真不知是蒼天這一粒咳唾落在紫草中而有了紫草神昌容呢,還是同個地方先有了昌容然後才遍生的紫草。
他便唱道:
太陽出山照碧崖,
天上彩霞落下來。
不是彩霞從天降,
合作社莊稼滿山崖。
太陽升起閃金光,
朵朵白雲過山梁。
不是仙女雲裡走,
合作社姑娘在放羊。
此歌韻味悠揚,很快得以傳唱。想當然之造歌法從此也就推廣開來行遍大地!
昌容將人員領至房前一茅亭。
茅亭桌上一壺茶,十多個杯子,正合前來的人數。大家雖詫異,亦未多言。
斟茶時一壺茶隨人喜好斟出不同的茶味,眾人這才神色活躍、咭咭呱呱地議論起來了。
工作隊長便宣讀建立織染合作社的決定。昌容聽了即表擁護,言已有圖紙在此。
將圖紙展開,指點這裡便是紫草區,這裡是工作區,這裡是休息區,及原野、花園、飯堂等。成員是工人又是山野村民,勞作後一直吃到點燈。
他道:“合作社數十人足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愚意成員儘可自由來去,他要走,不可挽留。不走的,也可輪流外出度假,想去哪裡都行!”
工作隊員們初甚驚訝,除非是外國人,哪有這樣丟開文件,自己說一套的!
後便聽得入港。待他講完,鼓掌道:“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已在你口頭和圖紙上兌現了!”
隊長皺眉搖頭:“照上級規劃,合作社初期可能是數十人,如你設想。
“但國家經濟不能像小腳女人走路,之後,也許很快,就將建成數百數千乃至上萬人的大廠房!”
昌容失色,覺道不同不相為謀,聖哲之言何其言者諄諄也歟!
“呃,這就與我無關了。這山上的紫草,不過百畝。”
“擴大種植規模!”
“然紫草並非種植……”
隊長打斷:“而且,合作社不能辦在這裡。廠房車間擺不開不說,就說用水……”
“你這道泉水,將變成洗畫筆的水了!”有人笑道。
“不,它太細了,流的會是墨汁!”又一人開玩笑。
昌容徐徐道:“這是多餘的擔心。用紫草的合作社,流出的水洗衣、做飯都行。”
隊長道:“早知先生乃出家修行之人,超凡脫俗。若不適應集體生產和生活,不勉強。
“仍歡迎先生入社,當副經理和技術顧問。另外政協對先生也將虛位以待。
“呃,秋天裡,我們將會來采集紫草的種子,請予指導和配合!”
昌容不應。工作隊尷尬離去。
昌容後來便打點起所有之物,住到綿山去了。
如願以八哥祝雞翁、十二哥昌容皆不事積蓄,時居常山,幫二兄料理。
其凡跟隨做買賣,必將所得錢之十一藏著,回蓄罐中,所蓄以千萬計。
某日,昌容見有獨腿少年,路邊呻喚。給錢不受,問所欲者何,答願得如願,相攙回家。
昌容頗詫異,如願之名,世人不知。此乃小神子因與祝雞翁鬥氣,暗中指使。
昌容乃呼七妹,如願至。
“此少年要你攙扶於他,你可速去速來。”
如願攙其回,則小康人家,有房屋七八間,田十餘畝。
此兒與父母擠眉弄眼,母謂如願:“兒已分家,汝既來,我們當去。”
便離去。
如願情不由己,抹桌擦椅,下廚做飯。飯菜上桌,然後請離。
少年曰:“卿離,我當如何?”
少年唇紅齒白,唯一足,倚杖而行,楚楚可憐。遂與之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