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城。
城池原先的名字叫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在攻破城池且占領之後,負責製定臨時政策的文臣便向帝辛提出了一個建議。
修改這座城池的名字,宣示對其的占有權。
帝辛考慮了片刻之後,便同意了下來。
而又經過了一番討論之後,這座城池便被正式命名為胡城。
他們並沒有強行要求城內原先的百姓也如此去叫,隻是每日貼出的告示,不論是政策的宣布還是今日工作的要求等等,所有的通告上麵都會將這座城池的名字改為胡城。
而大離士兵們在談論的過程之後,也同樣將這座城池稱之為胡城。
如此潛移默化之下,不過三天不到的時候,城內的百姓有一些便不自覺地改了口,雖然反應過來之後他們仍然會改回去,但稍不注意又會說出胡城這個詞。
隨著時間的推移,擁有這個習慣的百姓也越來越多,到了後麵有一些人即使發現了,也懶得再去糾正了。
而除此之外,文臣決定的一係列政策之中,同樣會引導城內的百姓放棄原先蠻夷一些落後的生活方式,而是以大離的風俗去進行改變。
這個過程同樣沒有強製,也沒有大刀闊斧,而是和將這座城池改的名字成胡城一樣,用的是潛移默化的方式。
人族是一種很務實的生靈,在生活之中,若是發現了更方便或者對生活改善更好的方式,那麼不用人催,自己就會主動去學習和使用。
這是人族對於美好的期待,不能算是缺點,但在這種時候卻是很好利用的一點。
如此幾日下來,城內有一些百姓的身上,已經出現了屬於大離百姓的部分特點。
而當他們身上屬於大離百姓的特點越多,那麼就代表他們被大離文化侵擾的越深,同樣也表示他們對於大離的認可越高。
慢慢的,他們對於大離軍隊的抵觸也會相應的減少。
既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又降低了他們的敵意,這可以說一箭雙雕之事。
當然了,如此“隨風潛入夜”的政策也不僅僅是文臣的功勞,西子率領的智囊團在其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或者說,使用如此溫和的手段,一開始就是智囊團提出來的,隨軍而來的文臣,最初的打算是以強硬的手段進行統治。
甚至城池修改後的名字也要強硬地逼迫百姓改口。
而效果嘛……
很明顯還是智囊團的辦法效果更加顯著,而且也沒有發生惡性的事件,因此就算是最頑固一直反對的文臣最後也選擇了妥協,並積極地進行了討論。
隨著胡城的治理走上正軌,在提拔了一些城內的百姓以夷製夷之後,原本忙碌的文臣就逐漸退了出來。
而他們的計劃,是隻在胡城內五到六名雁雀關隨軍而來的文臣,剩餘的之後還要跟著大軍前行。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後續攻下來的城池同樣需要隨軍的文臣進行治理和後麵的維穩,不能全部將其留在一座城內。
同樣要隨軍而走的還有智囊團。
智囊團隨軍的任務本就是留在一座城池內進行治理,而是針對每一座被大離軍隊攻下的城池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政策的討論和修改,以及留下一部分大軍離開後發生意外的預案。
會在每座城池留下部分人管理的,隻有那些文臣而已。
這便是大致的安排,具體的細節之處則需要文臣和智囊團進行配合了。
……
自攻城之戰半個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