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高句麗,滅回紇。
當帝辛率領遠征軍,沿著海邊紮營的時候,武成侯便第一時間知道了。
不過他依然沒有任何的舉動。
而這一等就是三天。
直到三天之後,一封書信才經過重重手續,到達了武成侯的手上。
武成侯屏退眾人後,方才將書信打開。
“武成侯親啟……”
這封信自然就是帝辛那日在帥帳之內,親手寫給武成侯的書信。
信中所寫,討伐琉球需要渡過中間的汪洋大海,而現場造船且不說來自北疆的工匠並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便是這個時間上也來不及。
軍隊乘坐的戰船可是普通百姓的那種漁船可比的。
除了要有抗擊風浪的能力之外,防火,抗傷,以及戰船自身的攻擊力等等都有著硬性的要求。
這樣的戰船,隻有守衛南疆的武成侯手中才有。
而這封信的目的,自然就是借船了。
同時也要借人。
當然了,這個借的人並非要和遠征軍一同討伐琉球。
和高句麗那些隻守城的建德城士兵不同,因為帝辛還未在琉球島上攻下任何一塊土地,因此隻要南疆的軍隊跟著遠征軍一同出海,便形成了共同討伐的事實。
在高句麗的時候,帝辛同意柳建德一同率兵討伐,本就已經承擔了一些風險,隻是那個風險以裕王的身份還可以扛下來。
反正都是建德城的軍隊,那些隨遠征軍一同的士兵他完全可以用暫時還未安排完來解釋——雖然這個解釋很牽強,但以他如今立下的功勞,有這麼一個可以敷衍過去的理由就可以了。
但這個時候,若是南疆的守兵在沒有朝廷的旨意下,跟隨帝辛一同遠征琉球,那事情可就大條了。
身為北疆的鎮關大將軍,卻越過了朝廷直接調用兩個不屬於自己轄區的軍隊,在有心人看來,這可本就不僅僅是逾權了。
為了保證皇帝的絕對權威,在軍隊的調動上,朝廷有著最為嚴苛的標準。
在高句麗帝辛可以用擔心孤軍被圍請求東部邊關出兵,但在這裡,還未真正討伐琉球就要求南疆出兵,將朝廷放在了哪裡?
身為王爺,就可以隨意調動軍隊嗎?
哪怕帝辛如今立下再大的功勞,他要敢這麼做了,等待他的也隻是被罷去官職,押回京城受審。
一旦回到京城,那便等於落在了成王的手中。
屆時,帝辛就算不死,也會被貶為庶民。
朝堂上的爭鬥,有時候比高階修士的比拚還要凶險的多。
因此,帝辛肯定不能從南疆借兵一同去討伐琉球。
而他的借人的真正目的,自然就是練兵了。
遠征軍來自北疆,大部分從未見過大海是什麼樣子,那麼自然也就沒有多少人乘過船了。
那些河上的小船不算,大海的洶湧不是區區幾條河流就可以比擬的,但其實那些小船也沒多少乘坐過。
若是不經過訓練,帝辛毫不懷疑,在戰船出海的第一時間,大部分人就會陷入暈船之中。
屆時彆說戰鬥力,能力有精力駕船都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