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木石略一沉思即道:“先說說這管理機構,大清朝一向叫作學官署,下分教諭署,和訓導署,以嶧縣為例,這兩個署就設在嶧縣文廟明倫堂兩側。每個署也就一兩個人;光緒三十二年,學官署改了個名字,叫作勸學署,設視學一人,兼任學務總董;民國三年,勸學署改為視學公所,所長一名,勸學員二至四人不等;民國一十二年,視學公所,變成了教育局,設局長一人,督學一人,教育委員一或兩個,事務員三人,這三人分司文牘、會計、庶務;民國二十四年,教育局變為教育科,局長成了科長,其他人員大體不變。至今未變,說不定哪一天又變了稱呼。而我的這個教育委員是在民國二十一年九月任職的。”
李燕高:“憑他怎麼變,還不是一個換湯不換藥。不過,這名稱變的確實夠快的。”
朱木石:“因不同人的需要,隨著政局的變化而變,可謂司空見慣。剛才說的是管理機構,再說說這學校。”
“大清朝時候,有官學與私塾之分。官學又有黌學、書院、義學這三類。黌學就是以各地的文廟為依托,學習儒家文化。嶧縣的黌學就在縣城東關,黌學的學生叫癢生或秀才。書院剛才說過了,兩縣共有三個。在光緒二十八年始,實行學堂製。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其中道一書院和嶧陽書院,因身在縣城,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蘭陵書院因遠離縣城,與其它地方上的教學場所就成了初等小學堂。”
“到了民國四年,這些小學堂又改名喚作國民學校,但凡設備、教員達到要求的皆稱模範國民學校,嶧縣地區有四個達到此標準:第一模範國民學校設在文廟,也就是原黌學;第二模範國民學校設在齊村;第三模範國民學校設在台兒莊;第四模範國民學校設在田莊。滕縣的第一模範國民學校設在縣立高等小學,也就是在原先的道一書院。滕縣的我也就隻記得這一個了。民國十七年,國民學校又改名為初級小學。這裡有必要單獨說一下蘭陵書院,在民國八年的時候,這個蘭陵書院為兩等小學,稱為台兒莊鎮立高等小學校附設國民學校,分高小班和國民生班。不久,齊村、鄒鄔、韓莊分彆建立兩等小學。北伐後改稱為完全小學。嶧、滕二縣的縣立高等小學,也先後增設初級班,改名為縣立第一小學。”
“現在再說說這義學,這義學在我大明朝的時候官辦的叫社學,民辦的叫義學。不過到了大清朝,都叫義學。學生也是都不收學費的。義學同書院基本一樣,有自己的學舍,有自己的學田基金。光緒年間,嶧縣的義學共有四個,嶧縣城、台兒莊、周營、韓莊各有一個,經費是由縣署統一安排。”
“……公辦學校情況大體如此。”朱木石略一沉吟說道。
李燕高:“想不到這一改朝換代,卻換出這麼多名堂。”
王三台:“縱是不改,不也還是變來變去的。真心佩服朱兄。這一會兒變這,一會兒變那,我這聽的人都快暈了。也隻有朱兄能這般條條理理的說一遍。”
李燕高:“這教育委員可不是誰人都能做的,王兄,若是你坐在這個位置上,能不能像朱兄這般不紊不亂的道來?”
王三台忙擺了擺手:“李兄,你就饒了我吧,這教育委員我是堅決不做的。”
李燕高:“是不做呢,還是做不來,這個須得說清楚。”
王三台:“李兄,何必如此窮追不舍?你就給我留點顏麵吧。”
李燕高笑笑不語。
朱木石:“這私塾分四類,其一為門館,大家習慣上叫它攬館。有能力的塾師有自己的院落或房屋,在家裡招幾個學童,就那麼簡單;其二為公延館,幾戶人家,或十家,或八家,共請塾師,一切開銷均攤,這其中自然也包含束脩;這第三類是族館,利用宗族產業,專為同族子弟所設,這個勿須多說;其四為家塾,鄉紳有力者自請,專教自己子女,偶或有個陪讀。”
“這私塾若按授學程度又分為兩種,一為蒙館,授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山西雜字》等;二為經館,授諸如四書、五經,輔以《龍文鞭影》、《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
“民國一十九年之後,民國政府實施義務教育,便逐漸取締了私塾,並且鼓勵各區、各鄉、各村等各級地方辦學,都稱為公立初級小學。民國二十一年,還開設了許多短期小學,免費教育,同時也是強迫教育,針對八至十二歲的兒童,要這些學生兩年便達到初小三年的水平。這些學校開設課程因校而異,大體有這些課程:修身、國文、算術、曆史、地理、格致、英語、手工、圖畫、體操、理科等。”
王三台:“開設這麼多課,這得要多少教員?”
朱木石:“這些課程並不是每個學校都能開得起的,畢竟教員不是什麼都懂,所以教員是一個限製,此外薪資也是一種限製。民國四年的時候,教員工薪每月八吊錢……,民國二十一年的時候教員工薪最低每月五元,多的四五十元吧。我於民國一十九年進入齊村小學任教便領的也是五元。不過,錢,對於你王兄來說應當不是個問題。”
王三台:“馬馬虎虎吧,要說開幾個教員的工資,我這點家底以目前情況來看,還給的起。”
朱木石:“這些年辦學的比較多,各式各樣,像鐵路、廠礦這些部門資金雄厚,有實力辦學。中興煤礦、陶莊礦,臨城鐵路、滕縣鐵路等都有自己的學校;大前年春天董一博在嶧縣五區的泥溝辦了個曙光學校,宣傳抗日救國道理,這算得上是第一個抗日學校;此外滕縣有文廟女子小學,嶧縣有縣立女子模範國民學校,棗莊女子學堂,台兒莊私立淑賢女子小學校。還有,就連外國人,也在這兒開了幾個學校。”
王三台:“外國的?他們也來了?”
朱木石:“其實你是知道的,隻是你沒注意,你六區沒有嗎?”
王三台:“六區?我怎麼不記的?”
李燕高:“糊塗!澗頭集,教會辦的。”
王三台:“哎呀,我怎麼把這個給忘了,有,有,有。”
李燕高:“不隻六區的澗頭集,五區的台兒莊也有。”
王三台:“有!”
朱木石:“這兩個是嶧縣差會牧師葉可斯辦的。縣城裡還有一個崇德女校,是基督教北美長老會嶧縣差會美籍教士範珍珠辦的。滕縣基督教辦了個崇道堂女子學校。德國人也來了,六區的賀窯、澗頭集也有他們的天主教學校……,目前這些教會學校在嶧、滕兩縣至少有四五十所了吧!”
王三台驚道:“有這麼多?”
朱木石:“這個數字隻少不多。”
王三台:“這些教會小學都學些什麼?”
朱木石:“課目上大體與其它學校一樣,不過也有不同點,畢竟是教會學校,他們要宣揚他們的一些東西,所以聖經就成了他們的主課;兒童要學唱聖歌;學道學課;每天都要做晨禱;每周都要做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