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此時,數名小黃門魚貫而入,手捧鎏金鑲嵌的玉盤,宛如春燕銜泥,步步生蓮,低眉順眼間,將熱氣騰騰的珍饈佳肴輕置於禦案之上,隨後又似退潮之水,悄無聲息地退出了暖閣的溫柔鄉。
"布帛?朕何需此等俗物?速速變賣,朕此刻唯銀錢是求!"
崇禎一語擲地有聲,起身踱步至桌前,目光如炬。
國庫那二十餘萬兩白銀,雖能暫解困境,卻如守財奴之珍寶,戶部尚書視之如命,即便是九五之尊,亦難輕易取之。
更何況,此銀將用於重啟廠衛,複興朝綱。
反觀內帑,乃天子私藏,本應充盈,然崇禎帝卻囊中羞澀,僅餘二萬餘兩,與朝堂上那些東林黨人的富可敵國相比,實乃天壤之彆,真乃帝王之辱,世所罕見。
"遵旨,奴婢即刻安排布帛換銀之事。
另,內帑中尚有蘇木等瑣物,塵封已久,是否一並拋售,以解陛下燃眉之急?"
王承恩一番話,既顯忠誠,又含機敏,恰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崇禎帝雖未親睹蘇木真容,然其曆史典故了然於胸,細思之下,老朱家往昔之舉,頗顯荒誕不羈,竟以朽木充作百官俸祿,一時成為笑談。
非但木料,胡椒、布帛亦成俸祿之選,國庫之物,悉數奉上,大臣退朝,車載朽木,麵沉如水,其情其景,令人唏噓。
王承恩,皇家忠仆也,不解崇禎急銀之由,卻謹守本分,緘口不言,心憂國事,力求為君分憂。
“速售之,一切皆可變現,糧秣尤佳!
崇禎輕瞥案上晨食,一語定音。
昔日大明禦膳,因帝而異,高祖、成祖之時,大餅卷菜,米粥滿盆,烤鴨亦不鮮見,佳肴琳琅滿目。
時至今日,國運不濟,前任帝王節儉至極,龍袍補丁猶存,禦食更是清簡至極。
一盤蝦米點翠冬瓜,一盤蘿卜燴肉香,更有南瓜雙蒸,軟糯誘人,紫菜清湯伴飯香,簡而不失其味,色香味三者,皆得自然之妙。
此大明帝王之早餐,雖簡樸至極,卻蘊含天地精華,令人回味無窮。
崇禎帝承繼先皇遺風,不慕珍饈,身為布衣之子,盤中佳肴皆係兒時記憶之味,質樸無華。
大明宮廷,摒棄了野豬皮氏奢靡之風,不以百肴堆砌顯貴,實乃清流一股。
時至仲春之初,餘寒猶厲,鮮蔬難覓,崇禎輕拭玉手,拈起蒸南瓜一塊,入口甘甜,如沐春風,暖意融融。
王承恩侍立側畔,舉止間儘顯恭謹,緩緩為帝奉上一盅紫菜清湯,清香四溢,更添幾分雅致。
“遵旨,奴才即刻著手籌備。另稟聖上,孫傳庭大人已至京華,正於午門靜候聖駕,敢問陛下欲否召見?”
王承恩輕聲細語,語帶機敏。
“速傳!”
崇禎聞言,心中微瀾輕漾,本以為需待明日,未料其速至,表麵波瀾不驚,實則心內暗藏幾分期待之色。
孫傳庭此人,今朝雖默默無聞,然自崇禎八年始,其名必將響徹雲霄,書寫一段傳奇佳話,此乃曆史之伏筆,暗藏玄機。
孫傳庭,以一己之力鑄就的秦兵,乃崇禎年間罕見的鐵血勁旅,曆經黑水峪之鏖戰、柿原之對壘、汝州之決勝,屢挫農民軍鋒芒,更親手擒獲高迎祥,令李自成僅餘孤騎十八,倉皇遁走,儘顯其非凡武略。
然英雄末路,孫傳庭之境遇卻令人扼腕。其遭際之悲,實乃前朝遺禍所累。
因朝堂紛爭,無辜蒙冤,身陷囹圄三載春秋,直至國難當頭,崇禎方憶起這位被遺忘的棟梁。
一出囚籠,即披甲執戈,迎戰李自成。
但歲月悠悠,獄中歲月消磨了他的耳目,麵對兵微將寡、糧餉不濟之困境,終被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如潮水般淹沒,悲壯隕落。傳庭之死,非崇禎之劍下亡魂,卻因崇禎之誤判而隕,恰如《明史》所歎
“傳庭既歿,明室搖搖欲墜矣。”
此言非虛,儘顯其曆史地位之顯赫。
孫傳庭之名,赫然列於崇禎心中重臣榜單前三,昔日不過吏部主事之微末,後因魏忠賢擅權而激流勇退,歸隱田園。
然此等遭遇,未減崇禎對其才略之賞識。惜乎前任有眼無珠,錯失如此能征善戰、忠心耿耿之將才,反將其囚禁數年,實為曆史之大憾。
須臾之間,王承恩尖細的嗓音劃破宮闈寧靜,一位年逾不惑、風骨猶存的中年男子步入大殿,躬身行禮
“罪臣孫傳庭,叩見陛下。”
……這一幕,仿佛是命運對英雄遲暮的最後挽歌,悲壯而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