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看向一旁蘭州的司倉。
司倉在唐朝掌管一州的賦稅田地。
司倉道:“殿下容稟。我朝的土地按質量分為六級,各個等級的土地價格不等。這農戶說他土地值五十石一畝,恐怕有待商榷,且就算真值五十石一畝,未受災的土地和受災的土地價錢也不一樣,他家土地連受兩年災,要價低也......”
這司倉原本想說要價低也是情有可原,可是想到隻給了十石,確實有些低得離譜,況且還有強搶民女一事,便沒有說下去。
陳五郎趁機立馬解釋:“小人家裡土地之前是時級,但前年受災之後,縣裡給劃成了利級。按理說,受災的土地不可立馬降級,要等上兩年,看土地能不能恢複,若是不能恢複,再降級。”
司倉道:“降等級,是為了讓受災的地少交賦稅,是朝廷體恤下情。”
“可往年受災少繳稅,也沒有給土地降級,土地降級之後,價錢便賣不上去。而且,即使是受災的利級土地,也不止能賣十石糧。”陳五郎反駁道。
李琩聽到這兒,有些明白了。
土地受災,官府給土地降級,打著的是體恤民情的旗號,但行的是讓農民賤賣土地之事。
說起來合法。
大地主趁火打劫,借高利貸,趁機賤買土地。
如此,官商勾結,完美無缺。
其實,安史之亂表麵上是安祿山的叛亂,曆史上也把原因歸結到唐玄宗晚年的昏庸,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詐之相的胡作非為,當然有這方麵的原因。
但歸根結底,安史之亂是經濟矛盾、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地方與中央矛盾等等的集中爆發,就算安祿山不做亂,幾年之後,依舊會有人作亂。
而這其中,最尖銳的就是經濟矛盾,經濟矛盾在封建社會,主要就是體現在土地上,土地最尖銳的矛盾,便是土地兼並。
李琩想坐鎮地方,以一角之力奮起,抑製土地兼並也是一件大事。
現在,正好開個頭,試試水。
李琩想了想,讓陳五郎起身,然後對杜希望道:“杜公,此事,你以為如何?”
杜希望笑道:“殿下,臣雖有節製、監察隴右所有州縣之權,但主管軍事,對這些政事並不擅長,還是讓刺史、長史、司馬他們回複為宜。”
現在這段時間,正是節度使一步步拿走地方行政權力之時,杜希望這話,明顯有推諉之嫌。
但是,製度上確實沒有明確他管行政,他又推得合情合理。
這種製度,可以說相當畸形。
“也對。”李琩點點頭,看向蘭州刺史,問道:“趙刺史,你以為如何?”
趙刺史當即跪拜道:“此事確實過於匪夷所思,鳳林縣屬下官治下,在下官治下發生這樣的事,是下官失職,請殿下治罪!”
(感謝“書友20181107124212127”、“書友20210383110402086524”、“橘晶”的打賞,感謝“執念533”、“簫聲僅”、“左路通吃”的月票,感謝大家的支持,還有投推薦票評論追讀收藏的書友們的支持,感謝大家,小作者會加油碼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