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批評又來?(1 / 2)

1983年,5月1日。

燕京已經褪去寒冷,暑氣漸生。

人們已經開始穿上比較清涼的衣服,走上街頭,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天。

國內各大期刊上市的這一天,書店和郵局總是最熱鬨的。

人們會不約而同的走進書店,購買他們想要看的雜誌。

喜歡電影的,會詢問《大眾電影》、《電影世界》,又或者是《上影畫報》。

愛好藝術的,則特地去找《美術》、《美術譯叢》,又或者《藝術世界》。

有些女同誌,則翻看起《婦女生活》,看看有沒有自己想看的內容,然後付錢購買,轉身離開。

想了解科學知識的人也不少,書店裡和科學相關的期刊,有《科學與生活》、《知識就是力量》、《少年科學畫報》、《上海科學生活》等等。

國內從50年代開始,就已經在宣傳建設“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就是其中之一。

六七十年代的孩子,隨便挑十個來問,想當科學家的人絕對超過半數。

剩下不是醫生就是老師,想當工人的都算老實孩子。

相比起這些雜誌,文學類雜誌最受歡迎。

等待在這些櫃台前的人也最多,他們大多是年輕人,來自於燕京各大高校。

自從恢複高考,各大高校開始正常招生,燕京城內的年輕麵孔變得越來越多。

這些人都是天之嬌子,畢業還包分配,而且還是好單位。

不像後世,大學生畢業既失業,隻能繼續讀碩、讀博,不斷卷下去。

因此,這個年代的大學生說是香餑餑一點不為過。

家裡能出一個大學生,到外頭說句話都大聲點,拉個屎都帶回響,就特牛逼。

張寶成不是大學生,隻是一個返城知青。

看著周圍的那些大學生們,心裡挺羨慕的,真希望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隻可惜,有些東西隻能想想,他這輩子大概都和大學無緣了。

阿巴阿巴的那幾年,張寶成的年紀小,光顧著玩了,所以等到高考開放,他屬於有心無力的那一撥,根本沒能力考大學,隻好隨政策返城。

一開始,返城知青回來以後,知青辦還給安排工作。

可全國各地下鄉的知青超過兩千萬人,大家全都集中在短短的這幾年間返城,根本安排不過來。

所以張寶成一回來就成了待業青年,在家吃了半年的閒飯,終於才在街道的安排下,去了一個建築單位,乾起了臨時苦力。

臨時苦力不但是臨時工,還專門乾些最苦最累的活,張寶臣常常累得連飯都吃不下。

這樣的日子一天天的熬著,張寶成覺得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看不到希望。

他平時唯一的愛好,就是看看雜誌,讀一下裡麵的文章,感覺自己似乎都變得高尚起來。

“同誌,要一本《燕京文學》,和一本《小說月報》。”

很快輪到張寶成,他衝售貨員說了想要買的雜誌,付了錢,蓋了章,很快離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