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老李見老李(2)(1 / 2)

沒來之前,李樂以為進國賓館會多麻煩,最起碼例行檢查得有。可真到了大門口,門口的警衛隻是瞧了眼車牌,看了看登記表,就揮手放行。

“這就進來了?”

“你以為呢?”坐在副駕的萬俟珊笑道,“這裡從改開後就開始對外營業了,除了有國家外事接待時候禁止出入,其他時候,頂多就是嚴格一點,哪有那麼神神秘秘。”

“我說呢。”李樂一指路邊停著的一溜私牌車。

“你爸說是在幾號樓?”

“清露堂。”李樂放慢車速,準備瞅瞅路牌。

“在萬柳堂和同樂堂中間,你往養源齋那個方向開就成,”後排曾昭儀說道。

“噫,您來過?”

“早些年沒對外開放的時候,來這裡參加過幾次活動,還算有印象。”

“我說呢。姥爺,我聽說這裡的名字是因為乾隆皇帝那句釣魚台的詩,叢祠不斷故鄉火,凍浦猶存沉釣風?”

“倒也不是,你要說隻釣魚台三字的詩詞,宋有袁默,將相寧有種,屠狗飯牛皆可用,曹公黃相俱塵埃,至今猶有釣魚台。元有徐再思,便齊雲安穩似雲台,故人同榻成何礙,太史瘦哉。明有施閏章的莫問垂綸客,空台倚翠屏。”

“這裡最早的來曆是金章宗完顏璟在此釣魚,故名釣魚台,元代成了宰相廉希憲的彆墅,之後明清兩代成了皇家園林、行宮。乾隆隻不過給望海樓題了匾,下麵官員辦事,便刻了首乾隆的詩碑,拍了拍馬屁。到了清朝快滅亡之際,這裡又被溥儀給了他的老師陳寶琛。”

“陳寶琛是閩省人,得了這裡之後,便組織在京的閩省人成立了一個叫‘補閒’的詩社,如樊增祥、林紓、周樹模、陳師曾都是這裡的常客。釣魚台就成了文人的會所。後來還編了一部詩集,叫,陳太傅釣魚台賜莊圖詠冊。”

“那就成了私產了?”

“哪有的事情。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後,你們燕大農學院的師生,上街遊走,鬨事兒,最後迫使陳家交出了這個地方,還了回去。可小朝廷手頭緊,有人出主意,將留下來的皇室房產出租,掙點租金。於是這裡用一年300塊的價格又租給了陳寶琛的兒子,算是半租半贈。直到建國之後,才將荒廢多年的釣魚台改成了國賓館。”

“嘿,姥爺這裡你倒是門兒清。”

“哪學的這些京油子口舌。”老頭嗔道,“這都是當年我在清大上學的時候,和幾個同學到這裡閒逛聽到的。”

“哦,怪不得呢。”

“珊姨,這裡您也熟?”

“還行吧,那時候迎來送往接待外賓,像什麼拉美的總統,非洲的王爺,經常找一些在京的大學生來表演節目,有時候逢年過節的,也搞活動,來過好幾次。那時燕京的大中小學生,海子裡都去過的,多的是,沒什麼稀奇的。”

“怪不得。”

經兩人這麼一說,李樂漸漸沒了對這裡的神秘感。一邊壓著車速,往前開,一邊左瞧右看的。

許是冬天,園子裡,除了幾棵青鬆翠柏和湖水、偶爾的幾處草坪,還泛著青綠,其他的看著黃色灰色占了大半,想想,也就那麼回事兒,還不如有些南方園林的景致,頂多就占了個氣勢和寬闊。

興許夏天來的時候才能看出介紹上說的,白藕無花池水涸,惟餘鬆柏摩天高。

車子開過養源齋,到了一個小路口,李樂按著指示把車停到一旁的停車位,把姥爺扶下車,沿著綠化帶,往前走,進了小橋邊,有兩個穿著黑色西裝大衣服務員,門頭上寫著“清露堂”白底黑字牌匾的小院。

三層台階以上,跨過門檻,就見這院裡樹木參天,冬青盆景,圍廊天井,古色古香。

“呀,爸。”正從堂屋裡出來的李晉喬瞧見曾昭儀,趕忙上前。

“嗯。你媽呢?”

“在裡麵,會客室。”

“李樂,走。”

“哦。”

進到堂屋改成的會客室裡,李樂就像進了晚上七點新聞,一扇大屏風前,兩排紅木座椅相對,抬頭見雕梁畫棟,低頭見紅黃回字紋地毯,踩上去,不見了鞋麵。

幾樣彆致的家具擺放四周,李樂用跟著王士鄉老爺子學的那點家具鑒賞能力瞅了幾眼,便知是大開門的清宮舊藏。這要是磕了碰了的,不得拿一套房子來償。還是離遠點兒的好。

不過一轉頭,瞧見李春正坐在一個紫檀盤腸紋六方坐墩上扭來扭去,李樂心裡一驚,趕忙上前提溜起來。

“誒,乾嘛?”

“那邊那麼多沙發椅子凳子你不坐,你坐這個。”

“咋?”李春回過頭看了眼。

“這一個值一套三十平的房子,你換個地方吧。”

“這麼貴?”

“可不。”

李春趕緊退後兩步,“我這屁股可不值這價錢。”

“行了,彆嚇唬春兒了,人家服務員不也沒說什麼。”郭鏗走過來,拉著李春,“走,叔帶你去外麵逛逛,這大驚小怪的。”

“嘿。”

會客廳裡,一家人各自坐著,喝茶聊天,等著大小姐那邊來人。

“誒,李樂,說好是六點吧。”曾敏扯了李樂到身邊,低聲問道。

“昂。”

“這眼瞅應該快到了,你開車去大門口,迎一迎,彆找不到路。”

李樂抬手腕看了眼,“成。”

隻不過,剛走到院門口,就見巡山小妖春兒跑來報信,“停車場,停車呢,人來了,中間一個晃晃悠悠的老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