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大院預警,秀秀鄉長來了!!(1 / 2)

來鬆坡的第一頓飯,就是在鄉辦主任家裡吃的炒臘肉、吊鍋飯,花魔芋。

眼下這時辰,如果有一個像豐禾這種體量,全國知名品牌的企業老總去鄉鎮考察幫扶投資,不說夾道歡迎,總得好吃好喝的安排上。

齊秀秀原本也想著叫上鄉裡的書記,在飯店裡安排一桌酒菜,可成子沒願意,說是先把事做了。

“李總,我們這兒就這條件,實在不好意思。”

吃完飯,鄉辦主任老薑,一個敦實的中年漢子,有些局促的把成子領到自家收拾出來的一間被齊秀秀稱作“磚包門、磚包窗”的土牆房。

成子瞅了眼房裡,有床有桌還有個沙發,還有個小電視,牆上還有一個大大的“囍”字。

“這個,薑主任,您這是?”

“去年給兒子結婚時用的。兩口子結完婚就都去鵬城打工了,過年想掙點加班費,也不回來,你們住,正好。”

“這,多不好意思。”

“嗨,這有什麼您來這裡,是給我們鄉找出路的,是貴客,要說,使我們招待不周。”

“那,行,我們就打擾了。”

“彆這麼說,彆這麼說。等等,我去給你們接兩壺熱水,搬個火盆過來。對,被褥都是新的,放心睡。”

瞧著薑主任出門,成子對齊秀秀笑了笑,“秀秀姐,麻煩人家了哇。”

“安心住你們的吧,也就找地方條件差,要不,怎麼也得賓館套間伺候著。”

“套房啊,那還真沒怎麼享受過。豐禾有規定,出門出差,我也就是單人間的標準。”

“噫~~~又是你哥那個老摳定的吧?”

“嘿嘿,他其實,不算摳吧?”說這話,成子也有些猶豫。

“你們小兩口好好歇著吧,這一天山路顛簸的。有啥事兒,明天再說。我走了啊。”齊秀秀擺擺手。

“劉楠,你放東西,我送送秀秀姐。”

“誒,秀秀姐,慢點啊。”

出了院門,成子看了看,“姐,這麼黑,我送你回公所?”

“我有這個。”齊秀秀從兜裡摸出個手電,摁開,晃了晃,“瞧瞧,多亮。”

“又不遠,送你。”

齊秀秀知道成子有話說,點點頭,“行。”

沿著巷口往鄉公所走,成子問,“那個姓羅的最後咋說的?真關幾天?”

“哪能呢,就是嚇唬嚇唬他,村裡給領走了。”

“本來這工作就是該他們村裡做的。”

“是嘍,可羅阿岬是個不講理的混人。不過,這回村裡保證了,妥善處理,要是再鬨,村裡人都不願意他。你也知道,農村裡誰家要是犯了眾怒,可就沒個好了。”

“嗯,就那些婆姨的閒言碎語都能給說死。”

“嗬嗬嗬。”

“秀秀姐,我哥給你說過,這邊要是種高山蔬菜,走什麼形式麼?”

“說了,原本說的走公司化模式,我沒同意,這邊現在都還沒個形呢,老百姓連賬都算不清楚,搞麼子公司。肯定不成。沒實地考察,沒來看,李樂也是個想當然的。”

“嘿嘿,這話,也就你敢說他。”

“兩回事兒,商業化公司化經營未必不好,但得因時因地製宜。誒,他給你說了?”

“嗯,要不,我來乾嘛。”成子笑了笑,“我哥說,先從扶植個體家庭種植到集中處理收購,等有了基礎之後,再走家庭農場模式,再到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最後才是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對的,我也是這個意思,一步一步來。實施計劃也給你說了吧。”

“說了,我們負責前期出錢,後期市場。中間的,還是你來主導。”

齊秀秀點點頭,“農戶現在思想觀念跟不上,有人還是扒著自已那點苞米過活,你讓他們換彆的種。一時半會兒,大部分人還是接受不了,隻能從試點種植戶試點村開始,得讓他們看到好處,才能大麵積推廣。”

“標準、種子、技術培訓,資金、最後到市場,這些環節,咱們得配合好。”

“放心吧,姐。今年,豐禾準備了五百萬的專項,就是用在先期的土地、水利改造、良種供應、機械設備還有技術培訓上的,夠用不?”

“夠,足夠了,你這一說,我心裡就有底了。最起碼,農戶不會吃虧。”

成子笑道,“那這,您還說我哥摳門不?”

“還行吧。”齊秀秀一挑下巴。

“噫~~~~~”

“誒,李樂這在歐洲乾嘛呢?過年也不回家。”

“我哪敢管他啊。一甩手掌櫃的。”

。。。。。。

之後三天,成子和縣裡農業局農技站過來的老師,跟著齊秀秀,在幾個先前挑出來的,道路、土地、水源條件比較好的村子考察,組織村民開會,選定了幾個有意願的示範農戶,作為開春高山蔬菜種植的起點。

成子又和鬆坡鄉簽了扶助合作協議,製定了叫“天空菜園”的項目實施方案。名字裡帶著股仙氣兒,一聽就知道是齊秀秀起的。

眼瞅著事情前期都辦的差不多,成子便和齊秀秀下山,到了縣城。

如果說鬆坡鄉是夾在兩座山中間的一塊平地,縣城,就是在四麵環山中的一塊大盆地裡。

進出都得經過一座據傳說是三國時期,諸葛武侯建的一座奠山關的隘口,一條鐵路,一條公路,從這裡插入盆地,既帶來了外麵的物資,也送走了無數外出闖蕩的人。

按齊秀秀的說法,地方不大,三橫四斜七條主要街道,一共二十多萬人。

山清水秀,四季安寧的一座小城。

有古跡街巷,也有當代的高樓。但開著車,從街道駛過,看到兩邊紅磚牆,灰褐色混凝土的建築,成子就感覺,好像回到了電影電視裡,七八十年代的樣子,時間和發展,仿佛在這裡停滯不前。

“秀秀姐,那是啥?大炮雕塑?”

劉楠指著車窗外,一個七八米高的基座上,一門綠色的大炮。

“那是真家夥,66式152毫米加榴炮。”

“放這個啥意思?”

齊秀秀解釋道,“原本這裡不是縣城。68年全國搞三線建設,國家在這裡選址,內遷組建了一個機械廠,還有新建了一個兵工廠,機械廠生產裝甲底盤設備,兵工廠就生產鋼殼、裝彈藥和炮彈箱,後來又開始給山城那邊的加榴炮廠生產配套零件。”

“怪不得呢,放個大炮當雕塑。不過,姐,三線建設,啥意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