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位置荒涼。
再往前有羌,月氏以及烏孫幾個部落。
這幾個部落之前被秦國收拾過。
後來就老實了。
而且這裡有一處天然要塞,叫做大散關。
雖然不及函穀關,但要抵禦外敵不難。
亞曆山大大帝對這處關隘發起了幾次進攻,都未能攻破。
而因為有這處關隘的存在,秦國留守此處的守軍並不多。
守城有餘,反攻不足。
而且讓守城將士們最為琢磨不定的便是,敵方每次進攻都隻有三四萬人。
他們擔心對方的大部隊在後方埋伏,因此不敢深追。
若是中了埋伏丟掉這大散關,被外敵深入秦國腹地,他們將是秦國的罪人!
範季到來之後,先是觀察了一下戰場上遺留下來的痕跡。
最後發現對方排兵布陣的方式與他想象中的相差甚遠。
第一,對方也有騎兵,但是數量並不多。
根據馬蹄的痕跡推算,數量也就在千餘騎左右。
這麼點數量,還比不上秦國的一支騎兵先鋒隊。
第二,對方的陣型變動不大。
要知道,戰場上的局麵可謂是瞬息萬變。
不同的兵種與兵種之間能夠組成多種配合,更有上百種不同的進攻方式。
比如說騎兵與破甲兵的配合。
弓箭手與步兵的配合。
這要根據對方的陣型和兵種來進行靈活組合。
但是範季觀察戰場痕跡之後卻發現,對方的兵種似乎比較單一。
問過大散關的守軍之後,他們所說的與他猜測的如出一轍!
對方除了有少餘掠陣的騎兵外,最多的就是那三四萬長矛兵。
除此之外,並未見他們派出其他兵種。
這也是守軍們在擊退敵軍後不敢深追的原因。
對方主力大軍並未現身,這麼明顯的請君入甕之計,他們豈會這麼容易上當?
不日之後,王賁與李信分彆率領兩路大軍趕到。
同一天,遠在北境的韓信日夜兼程的趕來。
經曆過戰火的洗禮,雖然隻有幾個月的時間,但卻足以改變一個人。
如今的韓信比起在農家與範季初見時看上去要更加沉穩。
“屬下韓信,拜見國師!”
一見到範季,韓信便快步上前。
二話不說就是一個大禮磕了下去。
如果自己是一匹千裡良駒,那麼範季便是他的伯樂!
此等知遇之恩,如同再造!
所以韓信自稱的是屬下,而非末將!
因為在他心裡,他覺得自己是國師的屬下!
而且他還意識到了一點。
那就是自己真正可以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
不然為什麼朝中有那麼多將領在,範季偏偏把他這個邊境小吏這麼大老遠的調過來?
現在機會給他了,至於能不能把握住。
就要看韓信自己了!
範季正在和王賁與李信等將領們商討戰術,看了眼風塵仆仆趕來的韓信過揮了揮手。
“起來吧,先去休整休整。”
從北境趕過來可比從鹹陽到這裡要遠的多。
韓信還能這麼快趕到,一路上估計除了換馬睡覺,連飯都是在馬背上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