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要帶走,無論是我的部眾還是物資都要,某今日就離開敦煌,你放心,某不會反悔違約,會為你解決那些狗奴的。不過五日,必給你消息。”張晟說道。
曹議金看了張晟一會兒,搖頭說道:“好吧,某答應你,隻是不知你如何安頓近萬人的部眾。”
“某自有打算。”張晟堅定的說道。
曹議金向後揮揮手,張晟向敦煌看去,這時城門打開,一列、兩列,三列長長的隊伍,從城內徐徐走出,逐漸向這邊走來,後麵還有數百輛馬車,拉著大量的物資跟著。
而曹議金這時則騎上馬,對著張晟說道:“那麼二郎再會,五天後我們還在這裡相聚。”說完,調轉馬頭躍馬率部離開。
而張晟看著麵前近萬人漢蕃的男女老少,數百輛馬車,上麵是堆積如山的物資,還有600多頭駱駝,以及它們背上那沉重的物資,則長舒了一口氣,又一陣頭疼。…………
歸義軍轄下的瓜沙二州,現今人口不過三十餘萬,但各大豪族世家治下,未登記戶口的藩民、漢民農奴、牧奴數量眾多。
張氏在敦煌的土地廣袤,金山王張承奉兵敗甘州回鶻後,張氏的莊園、土地便交由年輕的王子張晟打理。
前身拿出家中資財,收留了來自雪域、河西、大漠等地,因戰爭而流離失所、貧苦無依的吐蕃、漢民、吐穀渾和韃靼人等藩民牧奴,還有從中原和西域逃難而來的漢民,人數近五六千。
尤其是如今東邊的契丹崛起,大量韃靼部落戰敗,部民慘遭屠殺,一波又一波的韃靼人,被迫從大漠向西逃竄。
這些人以農奴和牧奴的身份,為張晟放牧牲畜,耕種土地。
雖然曹議金舍不得那麼多的人口流失,但相應的,獲得了和平,解決了內亂,當張晟離開之時。
他將接收張氏的土地,安置自家的農牧奴隸,所以他不會阻攔張晟,當前重要的就是讓歸義軍恢複和平,發展東西方貿易和歸義軍的生產,才是最重要的。
自此刻起,張晟及其所率部民便真正脫離了敦煌、歸義軍,此後他們將被稱為金漢部。
張安佐帶領士兵,仔細清點物資和人口。
兩時辰後,張晟就知道了,如今金漢部現餘士兵1987人。
其中,親衛隊四支,每隊分五夥,每夥加夥長十一人,每隊設隊長一名,故一隊五十六人。
四支親衛隊共二百二十四人,這些親衛隊成員,皆是從全體士兵中精挑細選的精銳,隊長皆對張晟忠心耿耿。
除親衛隊外,另有十七支百人隊,其編製如下:每支百人隊分為兩隊。
每隊分為五夥,每隊亦為56人。
兩隊再加一名百人長,即為113人,17個百人隊共1921人。
總計應為2145人,但必然不可能全員到齊,缺額皆為戰死或重傷的士兵。
除了士兵之外,曹議金歸還的部民,以及手指獎勵的100戶500人的漢人牧民。
其中成年男性3237人,成年的女性3912,男孩2269人,女孩3813人。
糧食約有5000餘石,羊32547隻,馬1241匹,橫刀780餘柄,弓箭367餘把,鎧甲650餘副,另有布匹、長矛等物資若乾。
待他解決仲雲人人和龜茲回鶻後,曹議金還需支付協議的另一半物資。
而眼前這些,便是金漢部之全部財產與人手。未來雖不明朗,但張晟信心滿滿。
領他驚喜的是,有他意想不到的很多人居然都來了。
李紹宗,字繼祖。其時太保公外孫,原瓜州刺史李弘定之子。
以前參與歸義軍討伐南山、甘州回鶻之戰,因功升任節度押衙兼知敦煌鄉務,而且還是個通音樂,又能作詩撰文的文武雙全的大才。
見到他的身影,張晟一時語塞,沉默良久,緩緩走到他的身旁,忽地牽起他的手。
“兄長,久違了……。”
兩人不約而同地想起,這幾十年來,張、索、李三大家族在權力鬥爭中,家破人亡。如今,張家和李家,隻剩下他們這兩根獨苗。
李紹宗凝視著眼前飽經滄桑的張晟,沉默許久,也緩緩說道:“二郎,你變了好多……。”
“兄長,張家與李家的恩怨,就讓它在我們二人手中終結吧,畢竟你我皆為太保公的後裔,實不應再繼續爭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