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烽燧相望,伊吾軍、駐守高昌之瀚海軍、駐守北庭之天山軍互為犄角,穩固了唐在天山以北之局勢。
伊州城之存在,穩定了大唐西域東部之管理與統治,大量之商隊和移民於此生活、貿易。
然安史之亂,卻打破了這一切。
為平叛,朝廷調集西北邊防軍返回內地平叛勤王,僅留小部分軍隊駐守,絕大部分邊防軍皆被調回內地,回防關中。
如今占據此地者,乃高昌回鶻人。高昌之亦都護任命其塞人姻親庵婆叻,為伊州之守將。
以此架空了世守伊州的漢人陳氏,統帥著兩千多塞人與回鶻人組成的軍隊,防禦著伊州。
伊州城靠近東部天山,其處於廣袤的戈壁、荒漠與草原交織的地帶,城鎮不算很大,因為這僅僅是一個軍屯點擴建而成的,四周環繞著夯土城牆,將城內與外界分隔開來。
城牆上有許多高低不一的箭樓和瞭望塔,提供了良好的防守視野。城門上方懸掛著回鶻人的旗幟,象征著這座城市的歸屬。
遠處的張晟以及百餘名近衛一同現在高丘上看著伊州!
他們前來偵查伊州的情況,各個百戶的部民都在身後百裡之外的地方就地休整。
部民們依靠頑強的意誌和體力,遠離了熟悉的土地,穿越了廣袤的沙漠,克服了高溫與惡劣的環境。
終於艱難的穿過了莫賀延磧,如今茫茫的戈壁上,隻有凜冽的風聲和不時傳來的野獸嘶吼。
眾人終於得到了休息!
然而這一切還沒結束!張晟通過此次遷徙,第一體驗了遊牧民的艱難而危機重重的遷徙旅程。
他知道不打破伊州的阻攔,或者攻破伊州獲得補給!後麵的遷徙將更是艱難無比。
但他並沒有因為困難而退縮,他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和強製的命令,讓所有的部民,認真的執行著他的遷徙計劃。
現在,不可能因為這小小的伊州城而停止前進。
914年,七月初一,金漢部四大近衛隊、30個百戶的戰士,都分彆修整完畢了。
??今日張晟親率近衛軍1808人,30個百戶總共能出兵1000來人,總共3000餘人的部眾,大軍浩浩蕩蕩的前進,算上30個百戶的部民,差不多兩萬來人了。
這麼大的陣仗,算是對得起城內的回鶻守軍了。
這曾經是歸義軍的伊州城,現今卻為仆固俊的後裔所掌控。
流亡至河西的回鶻人仆固俊,參與了張晟的曾祖父張議潮領導的歸義軍起義,以反抗吐蕃的統治。
仆固俊在歸義軍中表現卓越,深得祖父張議潮的賞識,遂令仆固俊率軍收複北庭、高昌和伊州。
鹹通七年(866年),成為北庭回鶻大首領的仆固俊與吐蕃、黠戛斯激戰,奪取了西州高昌、輪台(今烏魯木齊市)、清鎮(今瑪納斯縣),建立了西州回鶻。誠然,此時的西州回鶻仍受歸義軍節製,即便隻是名義上的。
(仆固,原本是與回鶻平起平坐的鐵勒部落,後來回鶻汗國建立,仆固部落逐漸融入回鶻,成為回鶻人,如大將仆固懷恩,便屬於尚未融入回鶻的仆固人,故而他自認為鐵勒,而不認可是回鶻人)。
至張暅的父親張承奉時期,朱溫篡唐,大唐覆滅,歸義軍也自此一蹶不振。
仆固俊的後代早已脫離歸義軍、脫離大唐,便自行稱製,號亦都護。
此後,他們開始對天山北部、東部進行統治,並逐漸向南、向東擴張,自封大回鶻國,歸義軍則稱其為高昌回鶻。
其號亦都護,實則源自大唐的“都護”,亦僅為一詞首發音的部分。
在西域定居的回鶻人,其首領及其宮廷、貴族和大臣們,以高昌城為冬都,北庭城為夏都。天山以北以遊牧為主,天山以南則以農業為主。
受到西域各族居民的影響,回鶻人逐漸定居並轉向農耕生活,主要從事以坎兒井為主的灌溉農業,種植五穀、棉花、瓜果等作物,同時兼營畜牧業。
如今的高昌回鶻實行封建地主農奴製,被回鶻人征服和控製的西域各族奴隸和自由民,為各地的回鶻領主耕種放牧、繳納貢賦。
而效忠亦都護的回鶻軍將們,控製著東至伊州、西至庫車、南至於闐、北越天山的廣闊領土。
在西域佛教信仰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摩尼教與佛教並重,並不斷皈依佛教的局麵。
幾十年來,來自漠北的回鶻人統治著西域各地的不同部民,如突厥人(阿史那統治的葛邏祿、拔悉密、突騎施)、吐蕃、漢人、塞人、吐火羅人、葛邏祿、格多人(吐蕃的一支)等部民,並逐漸在融為一體。
回鶻人本身的文明程度就不低,擁有自己的文字。在吸收了漢人、吐火羅、塞人、吐蕃人的文化、信仰和生產技術後,其文明程度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這便是西域回鶻人的來源,他們終將改變這片土地的人口結構,帶來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