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們怎麼回應布羅斯的提議呢?”蘇晨好奇地追問。
“實際上,我們根本沒有正式回應。”郭偉強回答,“從1975年後,國家大事不斷,這個提議就被擱置了。”
蘇晨點頭表示理解,隨後問道:“那麼,後來是怎麼又接上頭的呢?”
“這就得說到1979年了,那一年華米之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你應該也知道的吧?”
蘇晨點頭稱是。
1979年1月1日,《華米建交公報》發布,標誌著兩國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對抗狀態,開啟了關係正常化的篇章。
郭偉強見狀,繼續說道:“隨著兩國關係的改善,一係列的經濟交流活動隨之展開。
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是,我們應美方邀請,派出了一支三十人的代表團前往米國,考察與‘麥-道’公司的合作機會。負責接待的是張政仲,當時他是該公司的董事副總裁。”
蘇晨疑惑地問:“老師,您怎麼對這些細節這麼了解?”
“因為我就是那次代表團的一員,擔任技術顧問。”郭偉強帶著一絲自嘲地說,“其實我入選的主要原因是英語還不錯,又能提供專業技術支持,適合做翻譯工作。
不過,真正關鍵的人物是老馬,他是代表團的技術負責人。”
馬祖楓,人們常親切地稱他為“老馬”或“馬總師”,他是夏國“運十”項目的核心人物。
馬祖楓,這個名字就像他本人一樣,堅強穩重,如同一座山。
1929年,他出生在江南省的一個普通農家,小時候家裡很窮,還親眼看到過敵機在我國領空肆虐的場景,這讓他從小就有了航空報國的夢想。
新夏國成立那一年,他考入了淮海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係。
畢業後,他被派往哈爾冰的飛機製造廠工作,參與了幾種客機的研發,其中“鬆花江1號”成功首飛。
1959年,他隨一批技術人員前往蘇聯深造,儘管老師說所有資料都會寄回國內,不用做筆記,但他依然堅持記錄下每一堂課的內容。這些筆記後來在夏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正是依靠他的筆記,當蘇聯單方麵終止合作,撤走了專家並銷毀了圖紙後,“圖-16”轟炸機的國產化工作得以繼續。這架飛機後來在夏國被稱為“轟-6”,並在後續多年裡不斷改進升級,成為了夏國重要的戰略武器。
即便是在蘇晨記憶中的未來,“轟-6”係列仍然活躍在夏國的天空中,承擔著重要任務,預計還能服役很長時間。
蘇晨也曾參與到“轟-6k”機載電子係統的研發中,並因此獲得了高級研究員的稱號。
馬祖楓所寫的筆記成為了一段傳奇,被後人傳頌。
由於他在大型飛機領域的重要貢獻,1970年“運十”項目啟動時,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該項目的技術總負責人。
因此,他加入到訪問米國麥道公司的代表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蘇晨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那,馬總師對引進‘d-82’項目有什麼看法?”
“他這個人啊,太嚴謹,太堅持。”郭偉強搖了搖頭說。
看到蘇晨一臉不解,郭偉強接著解釋:“按理說,作為‘運十’的總設計師,大家都認為他會堅決反對引進‘d-82’,畢竟這事關國產飛機的發展。但他卻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