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黃芩(1 / 2)

國藥大師 唐四方 5245 字 6個月前

嶽清塵都快被宋謙搞出ptsd了,中醫一般治病就記藥性藥理就行了,中藥師一般就記性狀,炮製要點什麼的,哪個好人這麼大段大段背書的。

關鍵人家這麼一搞,就顯得他很呆。他也就是在寫論文,或者出去交流的時候,才會查各種典籍資料,誰腦子裡麵能裝下這麼多東西?

宋謙沒注意到嶽清塵的反應,聽到黃悅詢問,他就下意識回答:“《本草綱目》上說‘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

嶽清塵痛苦地閉上眯縫小眼,又來了……

宋謙接著說:“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色黃。”

“哦……”黃悅拉長了聲音。

秦蘇默默記著,老芩……新芩……

嶽清塵沉重地吐出一口氣,他在想著自己是不是也要回去多背背書了,他也感覺自己被卷的不行了。

黃悅問他:“哪裡的黃芩比較好?”

宋謙道:“黃芩以前都是野生品,最道地的產區在熱河,也就是現在承德地區,行內稱之為‘熱河枝芩’。”

“新中國成立後,中藥用量激增,野生品跟不上供應,各地就開始引種,現在都引種成功了,很多省份都有種植。”

“但最好的產地還是承德和京城北部山區,這兩塊地方是接壤的,所以土壤和氣候環境基本一樣,出產的黃芩的品質相差不大。”

黃悅又詢問:“那他這個黃芩好嗎?”

宋謙說:“黃芩以條粗長、質堅實、色黃為佳。現在都是種植栽培的,生長地區不同,種植時間不同,性狀上就有差異了,像平原種植的就比較細小。”

秦蘇問:“平原種的還更細?”

宋謙道:“野生黃芩喜歡生長在石礫質或黏土質山坡、山頂草地、丘陵坡地,也很常見在比較乾旱的黃山坡和土崗,草原性石礫質山地陽坡。”

“以前京城門頭溝齋堂鎮山區就利用過山腳下河流旁的荒地,運土造田種植黃芩,種了四年才采挖,品質跟野生的差不多。所以如果能利用北方山區和荒地來種植黃芩,品質可能會更好。”

“像平原種植的黃芩就比較細,表麵是淺棕色的,而且外皮是緊貼著,縱向皺紋比較細膩,所以一般就不撞皮。”

秦蘇問:“什麼是撞皮?”

嶽清塵也好奇地看了過來。

黃悅問他:“你也不知道啊?”

“切……”嶽清塵又把頭轉到一邊去了,但耳朵卻是對著宋謙的。

宋謙說:“黃芩以生長3-4年的為佳,家種的黃芩大概是2-3年就收獲了。把優質的粗黃芩挖出來,除儘須根和泥沙,然後曬到半乾。”

“等外麵的粗皮稍乾或皮破裂欲脫的時候,把黃芩放到特製的荊條框裡麵,然後加入石塊,撞去外皮。而且得要在晴天撞皮,撞完一批,晾曬一批,反複操作,還不能堆在一起,更不能被雨淋濕。”

“等撞成表麵都是黃色的,晾曬乾就是成品了,所以以前的黃芩是內外皆黃的,這就是產地加工。藥商會去藥農家裡收貨,再拿到藥市去賣,中藥鋪過來選貨,等進了鋪子就洗、泡、潤、切,炮製成飲片了。

黃悅又問:“好原始的辦法,現在還是這樣操作嗎?”

宋謙道:“差不多吧,因為中藥種植還是以千家萬戶的分散式為主。農藥、化肥、田間管理,往往是一個農民一個樣。”

“收獲藥材了,就要進行產地加工,往往也是農戶自己加工。可農戶沒有烘乾機和加工設備,各種手段也就用上了,中藥的品質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有些藥農花不少錢買了烘乾機,結果還沒等用呢,藥材價格又暴跌了,或者被其他產地給擠壓了市場,結果賠的更多。”

“所以說如果有飲片廠能跟農戶進行產地合作,把控種子、種植、田間管理、產地加工,和進入飲片廠之後的炮製的全鏈條,中藥品質和農戶收益就都會有保證了。”

黃悅道:“這得花多少錢……這事情不好乾吧……”

秦蘇臉繃的很緊,一言不發。

宋謙琢磨了一下,也覺得靡費甚巨,麻煩不說,投入這麼大,產出能有多少?成本那麼高,哪個單位願意買呀。

宋謙搖搖頭,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都壓下去,他說:“這個以後再說吧,還是說回黃芩。解放前的黃芩都是野生的,因為生長年限不同,性狀大小就不一樣了,所以劃分出不同的規格等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