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大家以往的認知太不一樣了,不都是野生的必然比種植的好嗎?這怎麼到這個主播這裡顛倒過來了?
【瞎說,外行,走了】
還真跑了好幾個觀眾,但新的人還在湧進來。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嶽清塵的價值了,嶽清塵捧了一句:“小宋你解釋一下,為什麼野生麥冬不能藥用?”
說到自己專業性的問題了,鏡頭前的不適感很快就消失了,宋謙把嘴裡的乾癟麥冬吐掉,他說:“麥冬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是養命之藥。後來,曆代本草均有記載。”
“很多地方都有野生麥冬,就像唐代的《本草拾遺》就說‘出江寧者小潤,出新安者大白。’宋代的《本草圖經》也說‘江南出者葉大,或雲吳地者尤勝。’”
“在古代,醫家的確是使用野生麥冬的。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記載‘古人唯用野生者,後世所用多是載蒔而成’。所以至少在明代,用的就是栽培的了。”
直播間裡頓時安靜了一下。
【主播是怎麼背下去這麼多書的?】
【是有提詞器嗎?】
【這麼早就有中藥種植了嗎?中藥不是現代才種植的嗎?】
這回是宋謙自己看的彈幕,他說:“中藥是不是現代才種植的?不是的。成書於北魏末年《齊民要術》就記述了梔子、吳茱萸等二十餘種藥用植物的栽培方法。”
“隋代太醫署也有“主藥”、“藥園師”等職位,他們就是負責種植藥材的。而且隋代也有了《種植藥法》、《種神芝》等藥材種植類的書籍了。”
“《本草綱目》記載的選種、栽培、管理之類的種植技術就更多更全了,所以中藥的種植,不是現代才有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但中藥種植真正的大發展,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大概是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樣子。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時候國家在往廣大農村地區建設衛生機構,大力培養農村衛生員和赤腳醫生,所以中藥需求量激增,不大量種植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解放以前,看病是富人的特權,至少得是個中產階級。窮人,尤其是廣大地區的農村農民,根本是看不起病的,沒有醫生,也沒有中藥。”
直播間裡突然飄了一條【那農村山上不都是野生的中藥嗎?不能自己挖嗎?】
嶽清塵對宋謙道:“來,小宋解釋一下。”
宋謙說:“那山上還都是野豬、野兔,各類野獸呢,農民怎麼還會餓肚子,怎麼不去打獵呢,是不喜歡吃肉嗎?”
“一個地區的野生藥材就那麼些,農民能認識的就那麼幾種,方便采到的地方早就被采摘完了。農民不種地了嗎,天天上山找藥材?”
“咳!”嶽清塵故意咳嗽了一下,這是之前黃悅對他的交代,一旦小宋開始說的不對勁了,就讓他提醒一下。
宋謙收到了訊息,轉口誇讚道:“當然,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還是非常好的,比那些連問題都不會提的人好多了。”
“你還是這麼會誇人。”嶽清塵差點沒笑出來,待看到黃悅那要吃人的眼神,他立馬醒悟過來,他叫道:“哦,合著你這點我呢,是吧?”
直播間的氣氛頓時歡樂了起來。
鏡頭後麵的黃悅鬆了一口氣,她說:“嶽清塵還不錯嘛,化解了一個小危機。等會讓廚師給他加雞腿,加兩個!”
秦蘇還在盯著直播間,在線人數已經超過兩百個了。
打趣完了,宋謙道:“其實中藥的問題,從來不在於是種植還是野生。就像現在70%的中藥材都是野生的,但這些野生藥材的隻占供應量的30%”
“剩下的30%的中藥材才是種植的,因為這些才是使用量最大的,占供應量的70%。如果沒有種植,那中藥就不是普通人能吃得起了,大部分野生藥材都要被挖到絕跡了。”
“就像枸杞,現在誰家沒有一兩罐?可這玩意兒在解放前是真正的高檔品,普通人是吃不起的,沒有大規模種植,中藥能走進千家萬戶嗎?能滿足14億人的需求嗎?”
“現在隻要一提到中藥問題,是個人就說古代醫生都用野生,現代人都用種植藥材,所以中藥才沒藥效,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種植上去,仿佛藥材種植犯了大罪一樣。”
“甚至還有不少人在抵製種植藥材的,這純粹站著說話不腰疼,上黨人參是怎麼滅絕的?野生三七和霍山石斛,你還找到幾個?”
“種植藥材是有很多問題,所以我們想的應該是怎麼去規範種植,畢竟現在使用GAP規範種植藥材的還不到百分之十。”
“我們想的應該是怎麼讓種植藥材的藥效更好,達到足以媲美野生甚至超越野生的程度,而不是一張嘴就把種植藥材打到坑底去,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嶽清塵認真點頭。
宋謙接著說:“況且,野生的未必就一定比種植的要好,就像我們剛才說的麥冬,你們看,這些野生麥冬非常乾癟,瘦小。”
“大家都知道,中藥材是講究道地產區的。諸藥所生,皆有境界,寇宗奭《本草衍義》說‘凡用藥必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
“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也說:‘凡諸草本、昆蟲,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常’。不同的自然環境,栽培出來的藥材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主播這也是提詞器嗎?】
【提前背好的嗎?】
【不明覺厲】
人數還在上升,過五百了。
宋謙道:“像麥冬,李時珍就說‘浙中來者甚良’,‘麥冬,出杭州筧橋者最優’。”
【筧橋?我家,我們這兒還種這個了?】
宋謙道:“是的,之前杭州筧橋的麥冬確實是好的,但後來都逐漸挪到寧波慈溪去了。”
【慈溪?我家!】
宋謙道:“原因很簡單,麥冬是挑產地和土壤的,慈溪有一座山,叫做勝山,勝山北麵靠近杭州灣這幾公裡的土地才能種植麥冬。”
“為什麼,這裡的土壤非常陰濕,因為海洋潮汐的緣故,夜晚這裡的土壤還會返潮,隻有在這麼陰濕的土壤上種植三年之久的,才能叫浙麥冬,也叫杭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