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總說有十三個藥幫,但準確來說十三藥幫指的是藥材商幫。30年代的時候,國內一共有四大藥市。河北安國、安徽亳州、河南禹州、江西樟樹。
各地藥材商人把當地藥材收集起來,然後運到這四大藥市進行交易,所以這就逐漸形成了以地域劃分的藥材商幫,包括四川幫、寧波幫、廣幫、口幫等等。
這十三幫做不做藥材炮製呢?做,但以產地加工為主,包括撞皮、修摘、乾燥什麼的。真正說到藥材炮製,全國底蘊足夠深的隻有四大炮製流派。
京幫、川幫、樟幫和建昌幫。
所以在中藥炮製領域,江西是占據絕對的半壁江山的,全國隻有四大炮製流派,僅江西一地就占了兩個名額。
其實樟樹跟南城相隔不遠的,現在開車也就一百多公裡。當然了,以前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但大家都是吃藥行飯,是需要買賣經銷的,兩地是經常往來的。
那為什麼還分成了兩個炮製特色迥異的兩個藥幫呢?
就是因為封閉!
幫內技藝,是打死不能外傳的,幫內學徒也隻招本地人,而且都是沾親帶故,絕對不允許外人進入的。
連炮炙技藝都是口傳心授,不留文字的。像煨附子這種幫內絕技,甚至要求傳承人不能離開本縣,外地任何鋪子需要煨附子隻能來他們本地進貨。
種種措施都是為了守秘,為了防止建昌炮炙技藝外流。
這樣做的優勢,就是保證了本地藥幫炮製特色。缺點呢,就是缺乏溝通和交流,不利於各地技藝融合與提升。
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這些老規矩都被廢止了。藥幫也沒有師傅和學徒了,都是工人,都是同誌。各個藥幫也可以招收外地人了,當然更不可能限製大師傅的人身自由了。
至於在宋謙生活的那個時代,這老規矩都廢止多少年了,不說遵守,估計都沒幾個人記得了。
可宋謙現在來的是解放前,聽徐謙福這一通說,宋謙臉上頓時堆滿了尷尬與為難,從根子上來說,他是一個外地人,這算不算偷藝,不會被吊起來打吧?
見宋謙不說話了,徐謙福又道:“小宋,你現在是在做炮炙師傅,可接下來你也可以去櫃台做頭櫃先生,或者去學醫,或者去當莊客跑購銷。”
“我們東家就是從一個小學徒做起,懂醫知藥會經營,才一步步把買賣做這麼大。你還年輕,未來有很多機會,或者跟其他人一樣,跑福建去開藥店,說不定過幾年你也是個大老板了。”
宋謙苦笑,他哪會做生意啊。
徐謙福卻說:“笑什麼呀?你還小,未來有很多機會。可一旦你學了煨附子,你的一輩子就被困住了。彆怪師父心狠,建昌幫不是一個人的,建昌幫的手藝也不是一個人拍腦袋想出來的。”
“這是曆代先人上千年的辛苦總結,這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飯碗,為了後人,也為了家鄉父老,大師傅一定要幫大家端好這碗飯。”
“你看看隔壁樟幫,他們也會炮附子。但就是因為人才外流,臨江片炮製技藝帶去了四川,成川幫的東西了,那臨豐兒郎們就少了一門謀生的手藝了,愧對祖宗啊。”
“煨附子是一門手藝,可也是一道困境,想學就得要擔責。你還太年輕,師父真不想困你一輩子。”
“或者等你四十歲之後,嘗試多了,闖蕩夠了,如果你還願意做藥工,還願意回到老家來,那你再來學這道手藝也不遲,你說呢?”
宋謙沉默著,他很想告訴徐謙福,有沒有這個手藝,該沒飯碗照樣沒飯碗。後來的老國營建昌幫製藥廠因為經營不善,走向了解體,大批製藥工人下崗,那是真失業,那才真叫人才外流。
藥企倒閉,再加上機械化時代的衝擊,再加上大飲片廠搶占市場。後世的南城縣絕大部分年輕人都不從事中藥炮製了,哪有現在家家戶戶出藥工的熱鬨場麵。
徐謙福停下了腳步,他對宋謙說:“小宋,你的人生還有很多機會,不著急,多嘗試彆的。師父是個沒什麼大本事的人,一輩子就會炮炙藥材和給家裡人做飯,但師父是個守信的人,我會一直等你回來,隻要你還想學。”
宋謙抬頭看徐謙福。
徐謙福對宋謙露出了笑容,又拍了拍對方的肩膀,他說:“就送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