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這砂石。”梁禎隨手從地上撿起一塊,在眾軍士麵前晃了晃,“大家看看四周,可有什麼高大的樹木沒有?”
這營盤,是紮在大平原上的,四周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像樣的樹。
待到眾軍士都搖搖頭後,梁禎才繼續道:“這地方,特彆多砂石,且又沒有樹木固定水土,所以一有大風,就會卷起沙石。”
“軍候,我有個問題,這樹,跟沙石有什麼關係啊?”
梁禎回頭一看,見開口的是邊青誠,於是就換了一種說法道:“因為木克土。這飛沙,本就是細碎的泥土,正是因為樹木不足,所以才會為風所裹挾,若是樹木豐茂,這沙石自然就起不來了。”
“原來如此。”邊青誠心銳誠服,“軍候博學。”
接著,邊令誠走前一步,目光在兵卒們身上一掃:“爾等,還有疑問否?”
“軍候波雪。”眾軍士趕忙學起邊青誠的話來,然而他們中的好多人,連音都沒有發對,“沒有疑問。沒有疑問。”
梁禎鬆了口氣之餘,也氣得跺腳:都將話說得這麼明白了,還有一大堆人不懂裝懂的,這要是真跟他們講什麼蒙古—西伯利亞高壓,那邊青誠會不會也認為自己在怪力亂神?
相比起梁禎的苦口婆心,趙尚華就要簡單直接粗暴多了,他將全軍集結到營盤中間的廣場上,然後當眾將兩個穿鐵鎧的倒黴蛋斬首,理由是:於軍中宣揚鬼神之事。這招殺雞儆猴雖然不然從根本上去除軍士們對昨夜大風的恐懼,不過也成功地止住了謠言的傳播——畢竟,人都怕死,若因兩句輕飄飄的話而被砍了,那可就真虧大發了。
斬完人後,六隻沉甸甸的大角一並吹響,赤膊壯漢掄起鼓槌,砸向足有一人高的大鼓,兵卒們踏著鼓點,拔營啟程。因為中軍有七萬人,連綿百裡,而步兵的行進速度,是一天三十裡,且每天都是同時啟程,同刻安營,因此前軍紮下的營盤,就可留在原地,供後軍使用。
旭日東升西落,轉眼三天過去了。第四天申時,大軍尚在行進,忽然前方傳來陣陣雷聲。眾兵卒心下惶恐,此時,隻見斥候回報,說前方兩裡路遠,便是遼水。眾軍士懸著的心,這才定了點。寬達百步的遼水波濤洶湧,氣勢磅礴,河水棕黃,其中不乏浮沉的青蔥古木。
“十多年前,我們就是在這渡的遼水。”左延年指著河對岸,神色平靜,但梁禎能感受到,這平靜之下,已是暗流湧動。
如果左延年沒有記錯的話,那這遼水對岸的灘塗,便是大軍的最後葬身之地。
趙尚華部在離遼水兩裡路遠的地方紮營。並且開始伐木挖藤,撿拾石材。兩日後,主要由工匠組成的將作部趕到,來自將作監左校署的左校令開始主持築壩攔水的工程。眾工匠將藤編織成網,再往內倒入石頭、木條,隨後用圓木運送到上遊河道較狹窄之處,再將其推入河道。
五天後,大壩築成,又過了兩天,遼水水位低了一大半,河麵也由百步縮減為二十來步。將作部開始架設浮橋,一天後浮橋架設完成。趙尚華部正式開始渡河。
此時,渡半而擊之的戰術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為將者都會對此多加防備。趙尚華下令在遼水南岸,廣設弓弩,接著讓梁禎,挑選精壯百人,持大盾,配長戟,當先渡河,然後在遼水北岸架設大盾,布置戟陣,以防備夫餘騎兵的突襲。
但當梁禎等人一過河,便都傻了眼,因為這遼水北岸的灘塗上,竟是白骨森森,白骨叢中,亦不乏折斷的兵刃,碎裂的甲片,好些道不出名的爬行動物,正在白骨叢中嬉戲。
“彆看腳下,快速通過!”
足足向前突進了半裡路,腳下的泥土,方才變得堅硬起來,眾軍士先將大盾架好。梁禎隨後蹲下身子,用力將長戟的底部呈四十五度埋入黑土當中,其他人也紛紛照辦,一堵簡陋的戟牆,就這樣完成了。與此同時,兩個什的弓弩手開始渡河,然後是一個屯的刀牌手,待這些兵士全部渡河完成並與梁禎等人彙合後,戟牆開始緩緩向前。
五百人的先鋒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方渡河完畢,並在離遼水三裡路遠的地方安營紮寨。此時前軍大將李離部,也已經抵達遼水南岸的營盤。
趙尚華派出三路斥候,分彆探測遼水上遊(西麵),遼水下遊(東麵),以及營盤北麵的情況。三路斥候共一十八人,每路六人,每人備馬兩匹,弓弩各一,箭矢各五十,探測距離營盤十裡、二十裡、三十裡的情況。
夜裡,大風再起,飛沙走石,不過由於各曲早有準備,因此並沒有像上一次一樣,引起大規模的混亂。次日天明,雖雲興霞蔚,但卻北風似刀。
“下雪了!”不知是誰叫了一聲。
梁禎低頭一看,發現右肩上,確實躺著一片輕如鴻毛,頭尾微卷的雪花!夫餘地的冬天,就要來了。戰馬的嘶鳴,忽地從梁禎耳邊響起,是幾個斥候帶著幾片雪花回來了,他們從梁禎身邊擦肩而過時,無不氣喘如牛,看來,昨晚也著實夠他們累得了。
馬蹄聲再起,又一騎飛奔而來,但這馬衝向營門時,卻並不減速,反而越跑越快,而馬上之人對此,似乎全無察覺。衛兵趕忙長戟一橫,要將馬攔下,怎知這馬突然揚起前蹄,背上的騎士則“咚”的一聲,摔在地上,此時眾人方才看清,騎士的背上,兩支黑羽箭昂然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