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也不能放棄雒陽。”董卓話鋒一轉,將大夥的注意力又從長安吸引到雒陽來,“關中平原雖廣,但從東邊,隻要破了函穀關,往前,就是一馬平川,再無險可守。”
“而要守住函穀關,我們就不能放棄河南尹的轄地。”換句話說,董卓是打算以函穀關為倚靠,以整個雒陽盆地為戰場,來抵擋關東的叛軍。
單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董卓的計劃無疑是合理的,因為關東的叛軍要想摸到函穀關,就必須先攻破虎牢關,再消滅雒陽盆地上的董卓軍隊,最後才能進攻函穀關。
但到了這個時候,關東的叛軍也必然是筋疲力儘,要想以疲憊之師攻破函穀關這座在戰國時期,屢次將關東六國的百萬之師擋在關外的雄關,怕不是在癡人說夢。
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董卓的計劃就顯得十分荒謬了。因為,雒陽是東漢的都城!政治地位十分崇高,可以說,誰控製了雒陽,誰就站在了政治的製高點上。
可現在董卓卻將這個製高點拱手相讓,反而去遙遠的長安偏居一偶。政治合法性無疑要大打折扣,而且朝廷中本就未歸附他的士人,在遷都之後,勢必會更加與他離心離德
了。
“段煨,你率軍屯駐華陰。”董卓隻是頓了頓,就開始安排布防,這表明,遷都之事他意已決,任何人都不得多言,“董越,你率軍屯駐澠池。”
“牛輔,你帶著梁禎、張濟、李傕、郭汜他們四個的部曲,留守雒陽。函穀關以外的地方,你說了算。”
“諾!”諸將一並應道。
“關中的物產供應,肯定不如雒陽,所以各位回去之後,就多發動自己的部下,多拿點財帛。這樣一來,到關中之後,兄弟們也不會凍著餓著了。”董卓取出另一份小一點的輿圖,“雒陽有的是殷實之家,城外也有許多富戶的陵寢,區域我給你們分好了,不許越界,違者,殺!”
“諾!”
“諾!”
董卓知道,遷都這事一定會令他得罪好多人,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基本盤竟然也因遷都這事開始離心離德了。
首先發難的是何進、何苗等禁軍將領的舊部,他們的家多在雒陽或關東,現在要讓他們離鄉彆井遠赴長安,且不知歸期,心中自然是老大不願意。其次是呂布等人帶來的並州軍,他們當初投靠董卓,看中的就是董卓能夠給他們封侯拜相,讓他們衣錦還鄉,然而,這一次的前提都是董卓的相國令是被天下承認的,不然的話,自己手上的侯印,就成偽印了。
然而,董卓這個相國的合法性,在初平元年正月,袁紹等人在關東大舉義兵的時候,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但這個時候,大夥的思想都還是比較統一的——隻要一鼓作氣,打翻關東的叛軍,手中的印信就是“赤金”的了。
可隨著戰事陷入僵持,以及董卓宣布遷都,大夥的心也開始亂了,因為在這些新歸附者看來,董卓現在可以放棄雒陽,明日就可以以同樣的借口放棄長安,可董卓即使放棄了長安,還可以回西州老家去當軍閥。但他們怎麼辦?要知道他們當初之所以選擇董卓而不是士人,就是因為覺得董卓能夠帶給他們比士人更多的好處,而不是因為打算跟著董卓離家萬裡去涼州跟韓遂等反賊為伍!
並州係的心思,董卓並非全然不知,因此,他將李肅拜為中郎將,又重賞了呂布,其餘校尉,也都得到了些好處。可這樣一來,董卓的嫡係涼州軍也有意見了,為什麼?因為自打關東叛軍進逼雒陽以來,董卓軍唯二的兩場勝仗——魯陽、孟津之戰,都是他們的手筆。可戰後,他們卻沒一人因此而榮升。
而反觀並州軍,歸附董卓以來,就打了一場仗——陽人之戰,還是丟盔棄甲的大敗。可是他們的第二號人物李肅,卻照樣被董卓晉升為中郎將!真就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唄。
涼州軍的將士之所以在這十多年來一直對董卓以命相隨,看中的就是他與兵士們同甘共苦這兩點。因此,一旦董卓讓他們感覺到了高高在上的距離感,他們的忠誠,也勢必會跟著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