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伐漠北,那便是朱棣在位期間,五次攻打殘元,看來還打得不錯。
至於七下西洋又是怎麼回事?
西洋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隻是他對那蠻夷之地興趣缺乏,自海禁以來,除了偶爾接見海外之邦的朝貢,平時則是懶得去搭理。
隻是為何七下西洋會名垂青史?
莫非此中還有深意?
朱元璋帶著好奇和期待,繼續看了下去。
“獎勵農耕和鼓勵工商,農耕乃一國之根基,工商便是保證國家發展、百姓生活繁榮的重要條件,朱棣在位期間,讓農業和工商業得到長足發展。
而永樂大典,便是他當皇帝後,下令編撰的一部曠世百科全書,此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至上古,後至永樂一朝,集史、經、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等於一體,堪稱中華文化典籍之集大成者!
永樂大典,為中華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讓後代們知道,他們的先祖曾經是多麼的輝煌!”
原來,永樂大典竟然是編撰的典籍?
朱元璋嘖嘖稱奇,心中卻是躍躍欲試,自家兒子都能編撰永樂大典名留青史,他這個當爹的難道就不行?
嘿,這風頭,可不能被朱棣給搶了!
咱老朱也下令天下文人編撰一本,嗯,就叫洪武大典!
“至於遷都北平,朱棣的考慮有兩層,一方麵是原帝都應天府,守舊派勢力過大,讓其不得施展手腳對朝廷進行改革,致使政令不通達;
另一方麵,則是殘餘的元朝勢力不斷騷擾大明北方邊境,為了鞏固邊防,朱棣決定遷都北平,以便更直接的控製北方地區,同時,遷都北平有利於召集兵馬作戰,省去了不少路程,使得軍隊能更快到達前線。”
天子守國門啊,朱元璋忍不住為他家老四豎起了大拇指。
“在老朱你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後,元庭遷至漠北,而後被瓦剌吞並。
而為了消除瓦剌對大明邊境的危害,朱棣先後五次伐兵漠北,重創瓦剌,也打出了大明邊境幾十年的和平。”
不錯不錯,朱元璋老懷大慰,將蒙古人趕到北方後,鑒於大明開國之初,需休養生息,便暫停了北伐。
不過殘元一直是朱元璋的心頭刺,沒想到殘元竟然被瓦剌給吞並了,朱棣這小子,知道重創瓦剌,眼光和手段都不錯,有乃父之風!
“不過以上都隻是朱棣的常規操作,而最讓後世稱道的,便是七下西洋了!”
獎勵農耕、發展工商、編撰永樂大典、五伐漠北,此種功績,曆朝曆代,隻要有帝王能乾成其中一件,都能獲得明君的讚譽,沒想到,如此豐功偉績在上仙眼中也隻是堪稱“常規”而已!
看來,七下西洋沒自己想得那麼簡單!
倒要看看,朱棣那小子,做得如何?
“朱棣命人建造寶船,派遣太監鄭和,組建大明寶船隊,從應天府出發,先後七次訪問西洋各國,乃至天竺、大食,最遠至非洲,總航程超過六十餘萬裡!
此次航行,前無古人,是中華航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
七下西洋,不光為大明帶來了地理上的大發現,也給大明帶回了大量物產,豐富了華夏的物種,同時還將天朝皇恩,傳播向了西洋各國,建立朝貢關係,讓大明乃至中華的影響力,逐漸向西洋擴散!
這一壯舉,讓華夏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也讓大明威望達到了頂峰!”
七下西洋,航程超過六十萬裡,讓大明威望達到頂峰!
哪怕朱元璋對海外無任何興趣,因倭寇屢犯沿海而實施了海禁,還曾下令“片板不許下海”。
但看到這裡,也不免心潮澎湃起來!
大明皇恩,遠播西洋,海外諸國,皆來朝貢!
這是何等偉大的壯舉,沒想到,被朱棣那小子給做到了!
大唐盛世之時,萬國來朝,恐怕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