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明東征左副總兵成功突圍回到了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時,立馬就受到了明廷和李朝的極大不滿。
但是得知情況危急之後,明備倭總兵:麻貴,即刻將各地的駐守兵力召來守衛李氏朝鮮首都京畿右道漢城府。
此時倭軍自忠清右道公州牧兵分兩路,由幕府第二軍右副將:加藤清正、幕府豐後國藩主:太田一吉,率兵攻取了忠清右道清州府、天安郡,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黑田長政、幕府右軍大將:毛利秀元,率兵攻取全羅右道全州府黃石山城。
其餘倭軍則乘勝長驅直入,再次將兵鋒指向京畿右道漢城府,各地的李氏朝鮮守軍們又得知明軍撤退,頓時戰心全無。
又加上倭軍的節節勝利,使得京畿右道漢城府再度陷入到恐慌之中,就連明備倭總兵也準備放棄漢城府王京,攜帶李氏朝鮮郡王北逃平安西道平壤府的打算。
很快駐紮在平壤府的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兼朝鮮經略:楊鎬,得知後,他急忙趕到京畿右道漢城府,當麵斥責了明備倭總兵的舉動,責其不戰之狀,並將臨陣脫逃的明軍南原都護府守將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押解回去遼東都指揮使司遼陽衛問斬。
並打算交由明遼東總鎮總兵:李如鬆,處理,至於全州府守將明大寧總兵:陳愚衷,則打三十軍棍用來穩定軍心。
9月15日,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製使獲知倭軍即將進攻的消息,立刻召集諸將,以〈必死則生,必生則死〉和(一夫當逕,足懼千夫)的信念來激勵大家背水一戰。
翌日,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製使所率的12艘戰船在全羅右道海南郡之鳴梁海峽遭遇到330餘艘倭軍戰船,戰況一觸即發。
此時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製使不慌不忙,開始下令諸船一時鼓噪齊進,各放;地、玄,字(火銃番號)又加上箭鏃射擊如雨下,聲震河嶽,賊船三十隻被撞破,不敢靠近李氏朝鮮水師船隊,隻能識趣撤退。
此乃天幸,是為《鳴梁海戰》。
事後,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兼朝鮮經略:楊鎬,賞給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製使:李舜臣,大量白銀和紅緞以示嘉獎。
李氏朝鮮郡王更是打算升他為「崇政大夫」但有大臣說李統製使官階已高,如果再立功勳則難以獎賞,因此李氏朝鮮郡王就沒有給李統製使繼續升官,隻給李統製使的手下諸將們升官。
此時另一邊剛上任的明薊遼總督:邢玠,當機立斷斬殺了奸臣明禦倭遊擊將軍兼通事:沈惟敬,又上奏朝廷揭發明兵部尚書:石星,通倭罪證把石星抓去北鎮撫司詔獄大牢。
而明備倭總兵為了拖住倭軍北上的攻勢,為明軍動員爭取時間,特此決定伏擊倭軍,命明備倭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600人奔赴忠清左道稷山縣北部,鞏固京畿右道漢城府的前沿陣地。
9月17日,明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兼朝鮮經略下令讓明軍設伏於稷山縣附近,恰好與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發生遭遇戰,倭軍先頭部隊被擊潰,又遇明軍的後續部隊明神武中衛遊擊將軍:楊登山,率軍趕到徹底擊敗倭軍。
後因幕府右軍大將也趕到,打擊明軍從容撤退,迫使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成功的占領了稷山縣,但卻依舊未能北上京畿右道漢城府。
此戰為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史稱(稷山大捷)雖然倭軍最終占領了稷山縣城,但倭軍卻懾於明軍的野戰能力,未敢前進,永遠的喪失了戰爭主動權,對明、幕雙方戰略意義重大。
不久倭軍全線撤退至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而明軍阻滯倭軍攻勢,為大明帝國增兵李氏朝鮮王國贏得了時間,戰略目的完美實現。是役明軍傷亡兩百餘人,倭軍傷亡六百餘人。
隨後明薊遼總督:邢玠,還派明南島副總兵:陳璘,在忠清左道青山縣夾擊斬殺倭軍5千人獲得小勝,史稱(青山大捷)但倭軍卻閉城不出堅守待援被明軍圍困十日卻不能克!倭軍則以詐降為緩兵之計拖住明軍。
另一邊前任明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又繼續攻占了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江津縣、南川縣、瀘州合江縣,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銅仁府洪頭屯、高平屯、新村屯,以及侵略湖廣承宣布政使司保靖州宣慰使司、辰州府總共48屯地區,惹得地方官府震驚,朝廷震怒。
10月17日,明神宗:朱翊鈞,授封安南黎世宗:黎惟潭,為(大明安南都統使)使得安南政權又從莫氏轉入黎氏。
另外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佟·努爾哈赤,還與葉赫女真部西城貝勒:納拉·布楊古、葉赫女真部東城貝勒:納拉·金台吉,聯姻椎牛刑馬為盟,逐步孤立了哈達女真部和輝發女真部。
為了隱瞞朝廷自己勢力擴大的消息,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決定第四次入京城去朝貢大明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