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明兵部員外郎:董承詔,認為明軍在遼東都指揮使司的戰事,有六個困難;其一、將多而難調,其二、兵弱而難用,其三、餉久而難繼,其四、建奴狡猾而難製,其五、地險而難攻,其六、助寡而難恃。
這幾點從中的第一個將多而難調,從曆史上可以看出,唐代九大節度使的軍隊潰敗於河北西路昭義軍相州鄴郡為證。
明人皆以明兵部員外郎董大人所論,至為切中要害,而明神宗:朱翊鈞,則置之不理!
同時明開原衛兵備道僉事:潘宗顏,上書明遼東經略:楊鎬,宣稱“開原衛總兵庸懦,不堪當一麵,乞求改易他將,以馬總兵為後繼,不然必敗。”
然而明遼東經略卻並不從!
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正月,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進攻海西扈倫葉赫女真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大獲全勝。
但聽說遼東都指揮使司方麵明軍不斷增兵?這才退回去商議對策。
由於大明朝廷國庫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都指揮使司集結明軍作戰部隊,所以明神宗經過與廷臣們商議後,一再發紅旗催促援剿明軍發起進攻。
2月11日,明遼東經略在遼東都指揮使司遼陽衛演武場舉行誓師大會,殺牛宰羊祭天,還當眾斬殺了在撫順守禦千戶所失守時,臨陣逃脫的明沈陽中衛指揮使:白雲龍,並立下軍令狀宣告道“若有遲誤軍期或逗留不進的,大將以下者論斬、官軍有臨戰不前的,立即斬首、各軍兵卒以衝鋒陷陣、破敵立功為主,不許臨陣爭割首級,當敵人敗走以後,準許割取敵人首級報功,若是敵軍未敗,就先行爭割首級的,無論官兵,立即處斬,等等共申明軍令、軍紀一十四項,官兵有違令者,立即斬首。”
並與明薊遼總督:汪可受、明遼東總鎮巡撫:周永春、明遼東總鎮巡按:陳玉庭,商議四路會師大計。
此時明軍抵達遼東都指揮使司的援軍約有8萬7千多人,再加上葉赫女真部騎兵2萬5千人、朝鮮軍隊1萬5千5百人,共約12萬多兵力,對外號稱47萬大軍。
在出征前明遼東經略還親自寫信,遞交給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表示要他退兵,自己將發兵四路來襲,並嚇唬後金軍隊稱;大明帝國這次派遣了47萬大軍前來討伐建奴。
這讓很多後金將領們得知消息後,膽寒不已!有些人甚至提出投降,使得後金內部極其不穩定。
儘管如此明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劉綎,還是上奏請求稍緩用兵,待浙江都指揮使司江浙戚家軍、揚州兵、南直隸中軍都督府兵馬以及四川都指揮使司川軍白杆兵和部分周邊土司兵,全部到齊在用兵。
此舉依舊被無視了!
一是因為明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已經習慣用川軍了,二是因為部分明軍擁有仆從軍以及雇傭軍,如自己麾下就有;萬曆朝鮮戰爭時投降歸入門下的倭軍,平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兼東籲王朝時投降的緬軍、暹羅國請求北上抗倭調用的暹羅軍等等。
而且明軍向來是由多支軍隊組成,最主要的是周邊附屬國軍隊,也在其部分明軍陣營內,如;琉球中山王國水軍、安南都統使司步兵、莫臥兒帝國象軍、葉爾羌汗國重騎兵、漠南蒙古鐵騎、非洲竹步國黑人鐵軍、弗朗基火繩槍隊、緬甸軍民宣慰使司弓箭隊、暹羅國長矛隊、爪哇國刀兵,等等大量外國以及附屬國仆從軍和雇傭軍。
以及西南地區土司兵、烏思藏都指揮使司藏軍山地騎兵、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上林長官使司狼兵等,被征調北上還未集合。
因為此役大明帝國四處調兵,使得遼東都指揮使司的軍餉驟增至三百萬兩白銀,朝廷上下皆認為此役是一場速戰速決之戰,十日內便能打敗建奴,又加上當時朝廷國庫的財政狀況不佳,戰爭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所以不敢冒著破產的風險。
雖有內帑積儲數百萬兩,可明神宗與內閣群臣等人都不肯撥發,故此明東閣大學士兼內閣首輔:方從哲、明兵部尚書:黃嘉善、明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廷臣唯恐師老餉匱,再加上各路明軍北上,途中也需要開支,而且援遼明軍不斷集結,隻能速戰速決等不了太久。
因此明軍在遼陽衛誓師大會之後,原定為2月21日出邊進擊,但因天降大雪,隻能改為同月25日,還限令明軍兵分四路,於農曆3月初2日會攻建奴汗庭赫圖阿拉城。
由於大雪迷路,各軍不能按原定日期分道進攻後金,而軍中的機密則早已經被中原晉商們帶出關外泄露出去了。
所以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得訊,鑒於同明軍交戰必不可少,且現在已經造反沒有回頭路可走,一旦投降就是斬首滅族,況且自己曾多次打敗明軍,讓後金士氣正旺,打算一鼓作氣在挑戰一次。
害怕雙方交戰路途遙遠,故此需要在與明帝國遼東都指揮使司交界處設一前進基地,以備牧馬歇兵。
經過考察後,就在原撫順守禦千戶所東部甲板城附近的吉林崖築城屯兵,以加強防禦設施,派兵守衛,扼製明軍西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