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各路從征的,其餘滿蒙貝勒們均要求議和後撤兵,所以後金主帥二貝勒才迫於壓力,隻好同意李氏朝鮮王國的議和。
在3月初1日,後金汗國入侵李氏朝鮮王國的消息,便傳入了大明帝國北直隸順天府紫禁城內,而當時正在帝都紫禁城的李氏朝鮮聖節使兼謝恩陳奏使:金尚憲,一聽說事情後,他立刻就呈文大明兵部。
請求救援大明屬國李氏朝鮮王國,還呼籲道“誠及此時,速發偏師,乘其空虛,搗其巢穴。使賊首尾牽掣,狼狽莫救。則一舉而全遼可複,屬國可全,群醜可滅,此正難得不可失之機會也。”
得到了明兵部尚書:馮嘉會,的讚成打算派覺華島水師明軍三千人、登萊兩府水師明軍三千人,在加上天津三衛一千水師兵力,配合著皮島部明軍一起援救李氏朝鮮王國。
同時還讓駐守在寧遠衛的明遼東總鎮巡撫:袁崇煥,出兵北上入海州衛、沈陽中衛(後金盛京城)、遼陽衛,搗其東虜建奴巢穴虛,獲得了明熹宗:朱由校,的首肯。
就連明登萊巡撫:李嵩,也主張趁著東虜建奴東征之際,遼東都指揮使司關外建奴兵力空虛,可發兵左右夾擊以救援李氏朝鮮王國。
但聖旨下達之後,卻遭到了明遼東總鎮巡撫的強烈反對,他還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剛剛與後金汗國議和,現在就違約出兵了是不講信用之舉。
3月初3日,就在大明帝國商量出兵之際,最終李氏朝鮮郡王不得已接受了後金使者提出的和約,親自走出江華都護府行宮大廳,來到殿上行焚香祭天之禮,還宣讀誓文!
接著又築壇於江華都護府西門外,李氏朝鮮右議政:吳允謙,等李氏朝鮮重臣們則同後金使者:劉愛塔、鈕鈷祿·庫爾纏,以及後金鑲白旗固山額真:舒穆祿·納穆泰,等人訂立盟誓。
且盟約內容僅限於互不侵犯。
在後金主帥二貝勒得知盟誓訂立的消息後,當即就派後金使者:鈕鈷祿·庫爾纏,北上返回盛京城內傳捷報,而他則仍命令諸將們分路縱掠,又在平壤府城內分贓。
還與李氏朝鮮原昌府院君:李玖,等人質締結了另一個盟約,並且還加入到了盟約裡麵,規定;李氏朝鮮王國要向後金汗國進獻禮物、以待明使之禮對待後金使者、不得築城練兵、不得收留後金汗國逃人的內容。
隨即便迅速撤離了李氏朝鮮王國。
之後李氏朝鮮郡王在收到後金方麵傳來的盟書時,才得知東虜建奴又在平壤府締結了新盟約,還發現條件比在江華都護府盟約更加苛刻,因此大驚失色,連忙致書詢問其理由?
但是後金主帥二貝勒:愛新覺羅·阿敏,那管這些,隻得對東征的後金蒙古聯軍將領們宣稱,都是李氏朝鮮郡王一口同意此合約的,一方麵也並不回答此事。
因此李氏朝鮮郡王非常氣憤,他主張兩國交際隻遵守江華都護府的誓文而行之,不承認其平壤府盟約的合法性,才引發了以後與後金汗國之間的外交衝突。
另一邊在3月17日,朝廷聖旨外加之前派來的明山海衛監軍:劉應坤(九千歲閹黨中人)也來督促明遼東總鎮巡撫:袁崇煥,要他出兵東進。
結果被明遼東總鎮巡撫給借口忽悠,調他去廣寧中屯衛防守,自己也不能按兵不動,而是派遣明寧遠衛總兵:趙率教,率領9千精騎陳兵於三岔河上,企圖牽製後金騎兵。
其實袁巡撫早就已經通過後金複州衛總兵:劉愛塔,的內應事先得知東虜建奴要東征李氏朝鮮的消息了。
但他卻一直忙於與後金議和,打算趁機修築三城,因此對於出兵之事反應消極,甚至壓根不想救援。
不過登萊兩府、覺華島、天津三衛方麵都出兵,由明禦馬監太監兼水師監軍:胡良輔,等人率領這支軍隊抵達皮島時,已經發現有大批東虜建奴軍隊早已凱旋,並且征服了李氏朝鮮王國,被笑為「紙上之兵」。
史稱「丁卯胡亂」但值得一提的是,此戰當中後金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正紅旗,這四支主力部隊近3萬多兵馬沒有參戰,所以後金主力被分散在海州衛、複州衛、盛京城、一線虛張聲勢嚇唬入三岔河的明軍。
3月21日,因朝中明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東廠提督:魏忠賢,掌控朝政再加上皇帝陛下無子嗣,因此東林黨人們為了有個靠山,日後好搬倒閹黨,便上奏請求將三王,既~明瑞親王:朱常浩,受封去漢中府、明惠親王:朱常潤,受封去荊州府、明桂親王:朱常瀛,受封去衡州府。
此三王皆乃明神宗萬曆顯皇帝陛下:朱翊鈞,之子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叔父且年輕較長,在留京師對於閹黨來說不便,所以也同意勸說明熹宗讓其就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