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楊誌畢竟年長些,體力逐漸不支,再加上楊再興的攻勢越發凶猛,三十合之後,楊誌終於被楊再興一矛擊退,跌坐在地。場中眾人一時寂靜無聲,張岑臉色更是變得蒼白。
楊再興將長矛一收,拱手道:「楊兄武藝果然高強,今日是我占了年輕的便宜。」
然而,楊誌卻並不氣餒,他站起身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笑道:「好!不愧是楊家將後人,果然有幾分本事!你雖勝我一招,卻未必能在戰場上得勝。要論弓箭,灑家倒要與你再比一比。」
楊再興略顯尷尬愣了一下,自己確實在弓箭上毫無天賦,便不再提挑戰之事,隨即苦笑反而改口說道:「楊叔父所言極是,在下確實不善弓箭。楊兄技藝非凡,我楊再興佩服。既然我們同出楊家,今日認楊兄為叔父,還望楊兄不棄。」
楊誌見他態度誠懇,心中生出幾分好感,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既然如此,便不必再論高低。我楊誌認你這侄兒,也算是一樁美事!」
楊再興聞言,心中大喜,當即跪下磕頭,道:「侄兒楊再興拜見楊叔父!」,兩人關係更近了一層。
周圍的綠林好漢們也都紛紛鬆了口氣,場麵再次熱鬨起來。方夢華見狀,心中暗自鬆了口氣,她知道這二人的關係已然穩固,未來在抱犢山的合作將會更加順暢。
在稍作休息之後,方夢華與楊誌、張岑三人圍坐在一起,談論起正事來。方夢華開門見山,講述了自己在鹽城海灘救下宋江軍殘部23條好漢的經過,講述了如何在自己支持下,宋江等人重整旗鼓,建立了京東綠林會,一年內便再度崛起。
楊誌聽得頗為動容,心中對方夢華的謀略和能力更是欽佩不已。他感慨道:「灑家早就聽聞宋公明重出江湖,卻不知竟是有方姑娘在背後相助。看來,天下英雄皆有緣分。」
方夢華輕輕一笑,便趁熱打鐵,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想:「楊兄,如今北地局勢混亂,宋軍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如今京東綠林會已然成形,若我們能在河東地區建立起一個綠林會,與京東綠林會互為犄角,這樣一來,我們可以遙相呼應,共同抗衡朝廷的壓迫,也為未來抗金做好準備,為百姓謀得一片安寧。」
楊誌聽得入神,臉上時而露出欣賞之色,時而露出思索,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深知綠林會這種組織在亂世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眼下北方局勢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建立一個穩固的綠林組織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向往這樣的事業,更向往能夠為天下百姓做出一番貢獻。他思索片刻後,毅然決然地說道:「方姑娘的提議甚合我心。京東綠林會若能與河東綠林會互為犄角,確實可以牽製朝廷的力量,為將來大事鋪平道路。我楊誌願意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方夢華見楊誌心意已決,心中也暗自鬆了一口氣。她接著提到目前在洺州的張迪,認為若能說服他加入河東綠林會,便能更加壯大力量。而楊誌也表示願意隨方夢華一起去洺州,說服張迪。
張岑雖然心中有些顧慮,但他深知楊誌的眼光,於是沒有提出反對意見,隻是問道:「若我們建立了河東綠林會,如何確保其穩固?畢竟,這裡畢竟不同於京東。」
方夢華笑了笑,道:「此事我已有安排。我將親自前往銘州,說服張迪一同加入我們。張迪雖然如今受困於洺州,但若能解開他的心結,讓他放棄守城幻想,帶領他的十萬之眾移師太行山一帶,我們的力量將大大增強。」
楊誌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讚同道:「好!方教主的謀略果然深遠。若能讓張迪與我們聯手,那河東綠林會的根基便算穩固了。我楊誌願意隨方教主一同前往銘州,說服張迪。」
方夢華見楊誌如此堅定,心中也是一陣歡喜。她知道,楊誌的加入無疑為她的計劃增加了一份重要的砝碼。
楊再興走到她身邊,眼中帶著幾分崇敬地說道:「方姑娘,您的謀略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以前隻知道行俠仗義,沒想到還有這麼多大局要考慮。」
商議妥當後,方夢華、楊誌、楊再興和張岑一同啟程前往洺州。這一行人皆是心懷大誌,期待能夠在亂世中闖出一片天地。他們知道,前路雖然凶險,但隻要同心協力,便能為天下百姓帶來一線生機。
夜深時分,抱犢山中一片寧靜。方夢華站在山寨外,望著遠處的山影,心中感到一陣踏實。楊誌、張岑的加入,再加上楊再興這樣的年輕勇士,她的計劃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
而此時,洺州的張迪正麵對著宋軍的步步緊逼,他的命運也即將因為這群英雄的到來而發生巨變。方夢華心中堅定,不論前方有多少挑戰,她都願意承擔起這份責任,將這片亂世帶向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