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出路在哪裡(1 / 2)

宰執大宋 會元 4615 字 3個月前

馮氏的小食攤漸漸走上正規,生意漸漸好起來。

一開始馮氏是做一日三餐的生意,不過因為實在太累,也忙不過來,沒時間備料,便隻做早中兩餐。

如今,馮氏已經堅決不讓鐘浩去幫忙了,隻讓婉兒幫忙照看爐灶。婉兒很懂事,每天早起陪著母親出攤,竟然從不喊累。

馮氏用賺到的錢買來了些書本,讓鐘浩在家開始讀書。鐘浩對此很不情願,但架不住馮氏拿出長輩的身份,對她諄諄教導。

春風輕輕拂過小院,帶來了清新的氣息,鐘浩院中的石桌旁漫不經心的翻看著一本《文心雕龍》,這是此時了解和學習做賦的一本必備讀物。

宋代的科舉科類很多,以進士科最為被人尊崇,因為進士科出身的官員被認為是正途出身的官員,而且提升快、麵子大、名聲好,朝廷地方的高官,也全都要進士出身才能擔任。而且其他各科出身,多半被閒散置之,或者困頓於底層不得提升,且一旦出現問題,背黑鍋的總是他們,沒辦法,誰讓他們不是正途出身呢?

進士科需要考詩賦、帖經和墨義。

一般學子從六七歲開蒙,便開始學習《論語》、《禮記》、《易官義》等十三經經書。帖經和墨義這兩門考試,主要是考察學子對經文的背誦和對經義的理解,一般都是從十三經中出題的,一般應試的士子都是基本能應付過去。

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的是詩賦的考試,可以說詩賦做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考試的好壞。

這個時代的書籍比較貴,馮氏的錢暫時也不多,所以暫時隻給鐘浩買了《文心雕龍》、《賦論》、《詩詞選評》等學習詩賦的書籍。至於各種經書和其注疏,隻能等有錢了再去買。

不過鐘浩對參加科舉實在不抱希望,後世的他雖然在自己爺爺嚴厲的監督下,大略的讀過一些四書五經,但對於參加科舉考試來說,顯然不夠看的。至於詩賦,詩詞倒是勉強能做出來,但做賦就隻能嗬嗬了。

宋代的進士科考試,為了便於評判,考試中的詩是格律詩、賦是律賦,而且要求十分苛刻。律賦不僅限韻,而且要限用韻的次序;不僅要講究起承轉合,而且要八韻貫通體貼,十分嚴格。一字不慎,便入黜格。極其考驗應試學子的音韻格律和遣詞造句的能力。

應試的格律詩也是一樣,十分考驗考生的文學素養和基本功。作出來的詩必須要合乎規矩,貼題、用韻、對仗,一點錯誤不能犯,還得寫得美輪美奐,才有可能脫穎而出。隨便有那一點格式不合要求,便會被黜落。

後世鐘浩也是對宋文化頗有研究的專家,對宋代科舉考試多少了解一些,所以鐘浩壓根對參加科舉考試不感興趣,因為以鐘浩覺得以半吊子的詩詞水平和古文修養,壓根就不可能考得上進士。

再說大宋的科考跟明清時期不一樣,明清時期,你考個秀才,便是有功名之人,社會地位會就很高了。要考個舉人,就能光耀門楣,衣食無憂。所以,明清時期的學子,就算考不上進士,隻要能混個功名,這輩子也算是上等人了。而大宋卻沒有童生、秀才之類的功名,就連舉人這個頭銜都是一次性消費品,這次考不上進士,下次還得重新參加州裡的解試,重新考取舉人。所以,在大宋讀書,考不上進士,便一輩子是個措大。是以,鐘浩對讀書考試也是興致稀缺。

雖然馮氏的小食攤生意還不錯,但起早貪黑的隻能維持溫飽的水平,離小康還差點,比之鐘浩渴望的富貴生活更是距離甚遠。

馮氏督促自己讀書,那是出於一片真心真意,希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但鐘浩知道實在不是那塊料,隻能辜負馮氏的拳拳心意了。

鐘浩覺得還是努力賺錢,讓自己過上錦衣玉食的好生活最重要。讀書出仕,還不是為了富貴的生活?!自己想辦法賺錢和讀書出仕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也算殊途同歸!

鐘浩扔下那本《文心雕龍》,起身來到柴房中,開始忙活。

鐘浩打算製造高度的燒酒。大宋市麵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都不高。發酵酒這種釀造工藝造出來得酒,很難高過二十度。發酵酒再進行蒸餾,得到高度酒的技術,是元朝才出現的。

鐘浩覺得物以稀為貴,這年頭沒有的東西就是是值錢的東西。燒酒或許是改變自己生活的寶貝。

+++++++++++++++++++++++++++++++++++++++++++++++++++++++++++++++++++++

柴房中的大灶上架著一口大鍋,大鍋裡裝的是發酵好的、未篩去酒糟的濁酒,大鍋上麵鍋蓋蓋得嚴嚴實實,不過鍋蓋上一個圓孔,一根帶彎頭的銅管從圓孔中接出,銅管中間通過一隻裝滿冰涼井水的木桶,銅管末端的底下接著一隻酒壇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