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可彆介,氣壞老爺子您,小子罪過可就大了。再說,小子還指望您老給我的書稿作個序呢,您老可千萬彆氣壞了身子!”鐘浩忽然想起:自己書稿要是找名人做個序言,應該能更快的文人士子接受,賣得肯定會更快些。鐘浩在青州統共認識沒幾個人,想來想去,怕是這崔老最有身份了。雖然鐘浩還不知道崔老的真正的家世身份,但隻看崔老的氣度和作派,應該家世不凡,是以鐘浩趁機開口出言相求。
“嗯,作序?嘿嘿,老夫可不會輕易給人作序的,先給老夫看看你的書稿,要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給多少潤筆,老夫都不會給人作序的!”
“啊,還要潤筆?咱們棋友之間,談那些銅臭之事,豈不玷汙了這份高雅!”鐘浩壓根就沒打算給崔老潤筆之資。
鐘浩把自己的那三份書稿從“懷揣”中取出,遞給崔老。
崔老隨手接過,先翻看一份封皮上寫著《三字經》的文稿,隻看那字,崔老便眼前一亮。那筆小楷,筆力頗為深厚,頗具鐘王遺韻,但又隱隱彆具一格,頗有大家風範,很是飄逸俊秀。
鐘浩後世跟著爺爺習字,除了臨摹學習大鐘、小鐘之外,還對明朝中後期的書法大家董其昌的小楷,很是下了一番苦功臨摹體會。這董其昌為人雖然不怎麼樣,但這書法絕對算是能開宗立派的。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儘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鐘浩後世臨摹董其昌書法多年,倒是還算頗得其一二分的神韻,此時的人們自然沒有見過董其昌的行書,是以崔老見到鐘浩這等飄逸空靈、獨具一格的行書,頗為眼亮。
崔老盯著鐘浩那筆小楷,看了片刻,才開始翻開文稿,隻不過看了幾頁,便神情一震,不由得快速翻看起來。
大宋此時普及的童蒙讀物主要是《百家姓》和《千字文》。
《百家姓》是采用四言體例,雖然句句押韻,但內容沒有文理,隻是對幾百個姓氏按韻律進行排列,因此知識性缺乏,用於辨音識字尚可,用於開蒙的學童學習知識便有所不足。《千字文》則是由一千個不同的漢字組成,四字一句,句句押韻,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但知識性也不算太豐富。
而崔老見自己手中的《三字經》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通俗、順口、易記,還涵蓋了曆史、天文、地理、道德、人文和傳說等許多方麵的知識,知識性比之《百家姓》、《千字文》豐富許多,絕對是一本非常優秀的童蒙讀物,是以神情頗為震撼。
崔老看完《三字經》,又拿過另外兩本封皮上寫著《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的書稿翻看。崔老見這兩本書都是係統歸納總結用韻和格律的書,書中按韻部編寫,內容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種種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對兒童訓練應對,掌握聲韻格律非常的有用。崔老越看,眼睛越亮。
其實,這個年代,許多大家世族也都自己培養子弟辨音識字和訓練詩詞應對的各種童蒙教材,但大都秘不示人,崔家作為千年望族,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培養子弟的各類童蒙讀物,但比自己手中這三本文稿,想去甚遠。
大宋如今還沒有出現過這種係統歸納各種用韻和格律的書籍,這兩本書對於學習詩詞歌賦非常得有幫助。此時的進士科考得可是詩賦,而不是八股文,崔老可以預見,這兩書一經刊印,必定會受到極大的追捧。
想要寫出《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這樣的書,需要對詩詞歌賦的用韻和格律掌握的非常熟悉通透。對用韻和格律如此熟悉,還怕考不上進士?
崔老看完書稿,看了鐘浩一眼,氣哼哼道:“氣死老夫了,差點被你小子騙了,老夫還真以為你就是個開小食鋪子的呢。你小子有這本事,卻整天琢磨怎麼去賺些銅臭之物,實在是不當人子。鬆林書院過了中秋節,要招一批新學子入學,你小子趕緊去報考,彆整天琢磨那些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