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良久……眾人才把自己飄遠的思緒拉回到現實!
回到現實的人們開始默默的品咂這首詞和這支舞!
這是怎樣的一首詞啊?
一首絕妙到難以用語言去形容的妙詞,一切華麗的辭藻都在這首妙詞之前黯然失色,都難以形容此詞的絕妙。
眾遊船畫舫上的文人雅士,這次沒有狂熱的去給葉亦菡姑娘去投絹花。因為聽完如此美妙的詞曲,他們需要慢慢來回味,慢慢的體味這美妙的感覺。也有三兩知交好友悄聲議論一番的,但縱使議論,人們都不願大聲,唯恐破壞這種美妙的感覺。
眾遊船畫舫的文人雅士,也大都是有相當文學功底的,自能品味出此詞的意境。
這首詞運用形象的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將自然和社會高度的契合。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
全詞構思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態度和美好願望。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詞作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且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真是一首絕妙的好詞。
自唐朝以來,詩詞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意境深遠大氣的作品也有許多,然而到得這時,諸多詩詞作品往往是走到了窮儘辭工繁複變化的路子上。而此詞恰似返璞歸真,簡潔明了,卻又帶著婉轉華麗,仙氣凜然。
宋代的文壇興盛,各種詩詞不免追求繁複,窮儘變化。比如詠月,有的論調甚至認為,若是詠月的詩詞,那詩詞中便是連一個月字都不出現才為上佳。
然而,這首詞作一開始便是“明月幾時有”這樣的提問,雖然直白,但配合著下一句,卻已經自然地將意境展開,再到天上宮闕時,此詞意境便自然、毫不突兀地從淙淙溪流化為了高山流水。空靈、大氣、悠遠,不帶半點煙火氣息,寥寥幾句,便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仙宮氣象。
詞句隨之意境變化,一路擴展,偏又舉重若輕,自然之至,倒是與初唐盛世之時文人那天馬行空、不羈豪放卻又能絲毫不離主題的風格相似起來了,這首水調歌頭的大家之氣展露無遺。
而葉亦菡姑娘的這支新奇的舞蹈也是獨具一格。葉亦菡身段頎長,穿上一襲白袍,宛若一個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白衣秀士。
清冷月光下,獨自一人,翩然起舞,柔美之中帶著陽剛,秀氣之中帶著颯爽,完美的烘托出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作的意境,詞舞輝映,真是絕美。
本來柳飄飄一曲“白紵舞”舞罷,眾人都已認定今晚的花魁必是柳飄飄的了。可葉亦菡此詞一出,其風采頓時完全蓋過了柳飄飄。
許多已經投出絹花的人都有些暗暗後悔,而剩下的剛才穩重些的沒有投出絹花的人,則紛紛湧向葉亦菡的花籃。葉亦菡優雅的站在花籃旁,麵帶微笑,頻頻頓首,一一答謝。